[发明专利]一种僵死/低效进程的识别方法和识别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68759.3 | 申请日: | 2014-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93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陈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并行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9/46 | 分类号: | G06F9/46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睿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96 | 代理人: | 赵爱军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僵死 低效 进程 识别 方法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僵死/低效进程的识别装置、识别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进程是操作系统结构的基础,是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程序;它可以申请和拥有系统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活动的实体。进程不只是程序的代码,还包括当前的活动,通过程序计数器的值和处理寄存器的内容来表示。
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包括创建、执行、终止和删除。操作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不断的重复这些过程,因此从操作系统性能的角度来看,进程按照正常的生命周期来工作非常重要。
例如,在Linux操作系统中,父进程通过系统调用fork()创建子进程。fork()调用后将创建子进程的描述符和进程ID,在子进程中复制父进程的进程描述符,同时并不复制父进程的地址空间,而是在父进程的地址空间中运行。exec()系统调用将在子进程的地址空间中复制新的程序数据。一般情况下,子进程执行自己的程序,避免了复制完整地址空间的低效率操作。当程序执行完成时,子进程通过系统调用exit()终止进程。exit()系统调用释放子进程相应的资源,并发送信号给父进程,通知子进程的终止。在这个时刻,子进程被称为僵死进程。父进程通过系统调用wait()接收子进程的终止信号。当父进程接收到该信号,删除子进程所有的数据结构,并释放子进程的进程描述符,这个时候子进程才被完全删除;而如果父进程没有接收该信号,则子进程将彻底变成僵死进程。
当子进程变成僵死进程后,子进程中保留的信息就不会被释放,其进程号就会一直被占用,但是系统所能使用的进程号是有限的,如果大量的产生僵死进程,将因为没有可用的进程号而导致系统不能产生新的进程, 导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因此,对僵死进程的智能设别和自动化检测非常重要。
另外,操作系统中虽然会有大量的计算进程在运行,但是有时这些计算进程却以很低的效率在进行实际工作,即占用了系统的CPU资源,却没有充分进行浮点计算,充分发挥资源性能。这一现象在高性能计算行业内尤为突出。
目前,现有技术中尚不能有效地识别低效和僵死进程。因此,如何来应对低效和僵死进程的出现,并对其进行智能识别,成为了行业内用户面临的一大难题。
发明内容
在下文中给出了关于本发明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发明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发明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论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僵死/低效进程的识别装置、识别方法以及电子设备,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不能有效地识别低效和僵死进程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僵死/低效进程的识别装置,该识别装置在计算设备中执行,该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计算单元,并且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进程占据相应的计算单元来执行,该识别装置包括:第一获得单元,其被配置用于获得目标进程占其对应的目标计算单元的使用率;第二获得单元,其被配置用于获得目标计算单元的浮点计算效率;以及判定单元,其被配置用于在使用率高于第一预定阈值、且浮点计算效率低于第二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判定目标进程为僵死/低效进程。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僵死/低效进程的识别方法,该识别方法在计算设备中执行,该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计算单元,并且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进程占据相应的计算单元来执行,该方法包括:获得目标进程占其对应的目标计算单元的使用率;获得目标计算单元的浮点计算效率;以及在使用率高于第一预定阈值、且浮点计算效率低于第二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判定目标进程为僵死/低效进程。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 如上所述的僵死/低效进程的识别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并行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并行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687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