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炭素焙烧炉补炉耐火胶泥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68101.2 | 申请日: | 2014-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804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谢忠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蓉光炭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66 | 分类号: | C04B35/66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郭霞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炭素 焙烧 炉补炉 耐火 胶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炭素焙烧炉补炉泥,尤其涉及一种复合的炭素焙烧炉补炉耐火胶泥。
背景技术
碳素焙烧炉是将高压成形后的各种碳素制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按规定的焙烧温度进行间接加热,从而达到改善制品的导电、导热性能,提高制品强度的一种热工设备。碳素焙烧炉使用一段时间后,炉墙会出现表层脱落或开裂等现象,所以需要对其进行修补,简称补炉。目前炭素焙烧炉补炉均采砌筑耐火砖用的普通粘土耐火泥,该耐火泥由普通粘土和水(作为结合剂)混合而成,用在补炉、抹缝存在较大的不足,具体表现如下:a、普通粘土耐火泥黏性差,抹上缝隙墙面易掉落;b、炉墙本身有一定的温度,即使抹上墙的部分普通粘土耐火泥在炉室还未运行前也易干裂掉落;c、补缝的耐火泥在高温下失水开裂不易有效地密封炉墙,如此反复既增加人工成本也增加材料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在高温下能很好地形成烧结物实现有效密封炉墙的炭素焙烧炉补炉耐火胶泥。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炭素焙烧炉补炉耐火胶泥,包括生粘土粉、熟粘土粉和硅微粉,三种成份均匀混合后以酸为结合剂搅拌均匀制得成品。
硅微粉是一种无毒、无味、无污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具备耐温性好、耐酸碱腐蚀、导热性差、高绝缘、低膨胀、化学性能稳定、硬度大等优良性能,能有效提高补炉耐火胶泥的耐腐蚀性能;用酸做结合剂,酸与粘土氧化物反应排出二氧化碳,形成酸化合物,能够增强补炉耐火胶泥的粘稠性和致密度。
优选地,所述炭素焙烧炉补炉耐火胶泥由生粘土粉、熟粘土粉、硅微粉和酸组成,生粘土粉、熟粘土粉和硅微粉均匀混合后以酸为结合剂搅拌均匀制得成品。
具体地,所述酸为磷酸;更具体地,所述磷酸的浓度为35%;优选地,所述浓度为35%的磷酸由浓度为98%的工业磷酸加水稀释而成。
优选地,所述生粘土粉、熟粘土粉、硅微粉和磷酸的质量份为:生粘土粉30~50份,熟粘土粉50~70份,硅微粉5~8份,磷酸30~40份。
更优选地,所述生粘土粉、熟粘土粉、硅微粉和磷酸的质量份为:生粘土粉40份,熟粘土粉60份,硅微粉6份,磷酸35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所述炭素焙烧炉补炉耐火胶泥以生粘土、熟粘土、硅微粉为原料,以酸优选磷酸为结合剂混合而得,大大减少了水份,有效解决了失水干裂、开裂的问题,并显著增强了补炉耐火胶泥的粘稠性和致密度,使其不易掉落,保障了补炉后炉墙的密封性能,提高了补炉质量,而且,相比传统补炉泥节约了约30%的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取以下质量份的原料:生粘土粉30份,熟粘土粉50份,硅微粉5份,混合均匀,放置10小时以后再加入由浓度为98%的工业磷酸加水稀释而成的浓度为35%的工业磷酸30份,搅拌均匀后即可使用。
实施例2:
取以下质量份的原料:生粘土粉40份,熟粘土粉60份,硅微粉6份,混合均匀,放置10小时以后再加入由浓度为98%的工业磷酸加水稀释而成的浓度为35%的工业磷酸35份,搅拌均匀后即可使用。
实施例3:
取以下质量份的原料:生粘土粉50份,熟粘土粉70份,硅微粉8份,混合均匀,放置10小时以后再加入由浓度为98%的工业磷酸加水稀释而成的浓度为35%的工业磷酸40份,搅拌均匀后即可使用。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比如:除生粘土粉、熟粘土粉和硅微粉外,还可添加其它对成品性能没有实质影响的成份,也可以采用其它酸代替磷酸,各成份的质量份数也可以变化,只是最后所得成品性能不如上述优选实施例,但均会好于传统以普通粘土与水混合所得的补炉泥;只要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即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实现的技术方案,均应视为落入本发明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蓉光炭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蓉光炭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681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