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以及其片材及膜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66613.5 | 申请日: | 2014-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1726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7 |
发明(设计)人: | 金森一典;小西翔太;铃木健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23/16;C08K5/20;B29C47/92;B29C55/1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王玉玲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丙烯 树脂 组合 及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以及其片材及膜。进一步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能够提供透气性及孔的均匀性高且作为电池或电解电容器等的隔膜等有用的微多孔膜、并且拉伸加工性优异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能够提供透气性及孔的均匀性高的微多孔膜、并且拉伸加工性优异的所述树脂组合物的片材,以及对该片材进行拉伸而得的微多孔膜。
背景技术
以往,就聚丙烯系拉伸膜而言,利用其机械特性、热特性、及电特性,被用于电池、电解电容器的隔膜等电气材料。例如,日本特开2012-7156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10-215901号公报中分别记载了由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形成的多孔性聚丙烯膜,所述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包含由熔体流动速率不同的2种聚丙烯形成的聚丙烯树脂、和β晶成核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71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159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若通过对上述公知的多孔性聚丙烯膜进行拉伸而使其透气性提高,则存在拉伸加工时大多发生断裂,或者所得的微多孔性膜的孔径的均匀性变差的情况,在将由这样的公知的多孔性聚丙烯膜制造的微多孔膜用作锂离子电池的隔膜的情况下,存在无法获得满意的输出特性的情况。
在所述状况下,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透气性及孔的均匀性高的聚丙烯系微多孔膜,另外,还在于提供能够提供所述聚丙烯系微多孔膜且拉伸加工性优异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及所述树脂组合物的片材。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是一种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其包含重均分子量Aw为7,000~14,000的丙烯系聚合物即成分(A)99~70重量份、和重均分子量Aw为100~5,000的丙烯系聚合物即成分(B)1~30重量份、以及β晶成核剂0.05~2重量份(其中,所述成分(A)与所述成分(B)各自的重量的总计为100重量份,所述重均分子量Aw分别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来进行测定)。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方案是一种聚丙烯系片,其通过对所述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进行熔融混炼,并在冷却温度100~140℃下冷却而获得。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其他方案是一种聚丙烯系微多孔膜,其通过将所述聚丙烯系片拉伸至纵拉伸倍率为2~6倍、横拉伸倍率为3~8倍而获得。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能够提供透气性及孔的均匀性高的聚丙烯系微多孔膜且拉伸加工性优异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另外,利用该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能够获得透气性及孔的均匀性高的聚丙烯系微多孔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SEM照片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2的SEM照片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4的SEM照片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6的SEM照片的图。
图5是表示比较例1的SEM照片的图。
图6是表示比较例2的SEM照片的图。
图7是表示比较例3的SEM照片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作为成分(A)或成分(B)使用的丙烯系聚合物是含有90重量%以上来自丙烯的结构单元的聚合物,作为其例子,可列举出使丙烯均聚而得的丙烯均聚物、使丙烯与乙烯共聚而得的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使丙烯与碳数4以上的α-烯烃共聚而得的丙烯-α-烯烃无规共聚物、使丙烯与乙烯、碳数4以上的α-烯烃共聚而得的丙烯-乙烯-α-烯烃三元无规共聚物。从提供透气性及孔的均匀性高的聚丙烯系微多孔膜的观点出发,优选丙烯均聚物。
换言之,作为在本发明中作为成分(A)或成分(B)使用的丙烯系聚合物的例子,可列举出由来自丙烯的结构单元形成的均聚物、具有来自丙烯的结构单元和来自乙烯的结构单元的共聚物、具有来自丙烯的结构单元和来自碳数4以上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共聚物、及具有来自丙烯的结构单元、来自乙烯的结构单元和来自碳数4以上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共聚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住友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666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