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少热量流失的太阳能热水器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65239.7 | 申请日: | 2014-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761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兰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兰顺 |
主分类号: | F24J2/05 | 分类号: | F24J2/05;F24J2/24;F24J2/46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汇科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15 | 代理人: | 王琪 |
地址: | 053511 河北省衡***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少 热量 流失 太阳能热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少热量流失的太阳能热水器,是对目前广泛应用的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器保温性能的结构改进,属于太阳能集热换热技术及装备领域。
背景技术
太阳能热水器作为一种提供廉价热源的生活用品深受广大公众喜爱,目前玻璃真空集热管已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进一步提高太阳能集热管的集热效率,在真空集热管上面的改进层出不穷。就现有技术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而言,真空集热管直接插在储水箱柱面上,储水箱有保温层包覆。白天集热管里面温度高,问题不大;晚上或者连续不见阳光的时候,真空集热管变凉,接口处就成为散热区域。显然接口越多则散热越多,一排十几个插入口,每个插入口都会有热量流失,影响了太阳能热水器的保温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少热量流失的太阳能热水器,减少在储水箱的接口热量流失,使太阳能利用更有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这种减少热量流失的太阳能热水器,包括设置于支架上的真空集热管,真空集热管上部设置储水箱;在储水箱与真空集热管之间水平设置集水箱,真空集热管插入口设置在集水箱的圆柱侧面上;集水箱和储水箱之间在两侧端面设置有补水管构成热循环,真空集热管的热水经过集水箱再进入储水箱。
所述减少热量流失的太阳能热水器,所述的储水箱与集水箱之间设置的补水管下端与集水箱端面中心处连接,补水管上端与储水箱端面偏下7-9公分处连接。
所述减少热量流失的太阳能热水器,所述的储水箱端面底部设置进出水管和溢流管,进出水管与冷水管通过进水阀门连接。
所述减少热量流失的太阳能热水器,所述的溢流管上口设置于储水箱内部上方,溢流管外接套管与溢流回水管连接。
所述减少热量流失的太阳能热水器,所述集水箱的直径小于储水箱直径的1/2。
所述减少热量流失的太阳能热水器,所述集水箱设置于储水箱的斜下方支架上,支架上设置有储水箱托架和集水箱托架。
所述减少热量流失的太阳能热水器,储水箱上部设置排气阀。
本发明将真空管插入口设置在集水管上,夜晚温度较低时因为集水管在储水箱下方,集水管水温又低于储水箱温度,储水箱热水不会向集水管流动。而储水箱开口少,热量流失低,保温性能大幅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热水器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储水箱的后视图
图中:
1、储水箱 2、排气阀 3、补水管 4、集水箱 5、真空集热管6、储水箱托架 7、集水箱托架 8、支架 9、进出水管 10、溢流管11、套管 12、胶垫 13、进水阀门 14、冷水管 15、混水阀16、真空集热管插入口 17、溢流回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太阳能热水器基本结构,包括设置于支架8上的真空集热管5,真空集热管上部设置储水箱1;本发明的创新点是在真空集热管5和储水箱4之间水平设置集水箱4,真空集热管插入口16设置在集水箱4的圆柱侧面上,真空集热管的热水经过集水管再进入储水箱,集水箱4的直径小于储水箱1直径的1/2。这样把储水箱十几根插口减少为两根管路,使散热区域大量减少,保温性能从而提高。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储水箱1与集水箱4之间设置有补水管3,补水管3下端与集水箱4端面中心处连接,补水管3上端与储水箱1端面偏下7-9公分处连接。
储水箱1端面底部设置进出水管9和溢流管10,进出水管9与冷水管14通过进水阀门13连接。
溢流管11上口设置于储水箱1内部上方,溢流管外接套管11与溢流回水管17连接。
热水器集水箱4设置于储水箱1的斜下方支架上,支架上设置有储水箱托架6和集水箱托架7,储水箱4上部设置排气阀2。
实际应用时真空集热管5加热的水首先进入集水箱4,再经上补水管3进入储水箱1,储水箱下层低温水再经补水管3补进集水箱。使用热水时,关闭进出水管9的阀门13,储水箱1的热水经进出水管9通过混水阀15使用。
热水器夜间(无辐射)保温性能对比试验数据: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环境温度较低,时间相对较长时,本发明热水器的保温效果相当明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兰顺,未经王兰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652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纳米铁氧体颗粒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混凝土及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