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旋转供液静电纺丝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063423.8 | 申请日: | 2014-0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994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22 |
| 发明(设计)人: | 孙道恒;王伟;郑高锋;郑建毅;庄明凤;黄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 主分类号: | D01D5/00 | 分类号: | D01D5/00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5218 | 代理人: | 戚东升 |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旋转 静电 纺丝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静电纺丝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转供液静电纺丝装置。
背景技术
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制备纳米纤维的技术手段,其原理为:聚合物溶液在电场力作用下会在溶液尖端形成泰勒锥,随后泰勒锥锥尖产生电纺射流并经过电场力拉伸、溶液挥发等复杂过程,最后获得纳米纤维。静电纺丝制备的纳米纤维具有直径小、比表面积大等性能,在生物医学材料、柔性电子、微纳装置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
在电纺过程中如何实现稳定、高效地供液已经成为了当前电纺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传统静电纺丝装置采用单个或多个针头作为喷丝头进行电纺,由于针头内径小,当溶液挥发时容易出现针头滴液、堵塞现象,导致电纺中断。捷克的“纳米蜘蛛”装置采用滚筒蘸取溶液的供液方式实现电纺供液。中国专利CN 101275298 A、CN 102181947 A和CN 102691115 A分别提出离心式供液,激振式供液和气泡式供液,实现对电纺装置的供液。这些装置虽然能够实现静电纺丝供液,但是并没有解决现有电纺装置中供液量不稳定、纤维直径范围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旋转供液静电纺丝装置,采用旋转供液,克服传统电纺供液量不稳定、不匹配等缺点,实现溶液的电纺消耗速度与补充速度自动匹配,且纺丝射流无明显鞭动,可以进行远场直写制备微纳纤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旋转供液静电纺丝装置,包括溶液槽、旋转台、探针、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收集装置和高压电源,所述旋转台设置在溶液槽内底面,所述旋转台上设有中心通孔,所述探针底部穿过该中心通孔内,并且所述探针与溶液槽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旋转台旋转,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该探针旋转,所述收集装置设置于所述溶液槽及探针上方,所述高压电源与探针和收集装置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台横截面为圆形,该圆形直径为1cm~5cm。所述旋转台由绝缘材料制作而成,该旋转台的上端面由表面粗糙度大的材料制作而成,旋转时能快速带动旋转台上方的纺丝溶液绕探针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探针由导电材料制作而成,所述探针为医用针灸针或钨探针,所述探针的直径为1μm~10mm,所述探针的长度为1cm~10cm。所述探针的侧面为光滑圆柱表面、螺旋状、麻花状或流线型圆柱表面。
进一步的,探针伸出溶液槽的长度可以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溶液槽由绝缘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转速为60rpm~2000rpm。
进一步的,所述收集装置为收集板、滚筒、平行电极或电极网,所述收集装置与纺丝溶液的间距为5mm~10cm。
进一步的,所述高压电源输出端与探针连接,收集装置接地。
本发明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通过设置旋转台,在旋转台上设置探针,通过分别控制旋转台和探针的转动,利用韦森堡效应,采用直径较小的转动轴时有利实现轴向应力的集中,提高溶液传输的稳定性,提高供液速度;增加了轴向应力集中,对射流喷射产生有了更好的促进作用。探针周围的溶液会沿探针外表面上爬,实现自主供液,且溶液消耗速度与补充速度自动匹配;
2)本发明能够在不论在远场还是近场条件下电纺,可以延长射流稳定直线段的长度,避免了外界干扰,有利于保持射流喷射的稳定性,无明显射流鞭动现象;
3)本发明采用压电源输出端与探针连接、收集装置接地,能够有效降低启动电压,当高压电源输出端与探针连接、收集装置接地时,因为此时溶液受到沿轴向的应力拉伸,相当于在电场力上叠加了轴向应力,可降低射流喷射所需要的电场力,进而可大大降低射流喷射的启动电压;
4)本发明通过控制探针转速(或旋转台转速)、探针直径、探针表面形状,可以控制射流稳定直线段的长度、电纺纤维的直径,提高旋转速度、减小探针直径、减小探针表面粗糙度有助于增加轴向应力,提高供液速度和射流喷射的稳定性,根据静电纺丝的基本原理可知供液速度增加会提高射流直径;
5)本发明通过控制探针伸出液面长度、溶液浓度、纺丝间距、高压电源输出值、收集装置移动速度等电纺工艺参数,进一步控制电纺过程及纤维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纺过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电纺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电纺过程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634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