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效的“0,1”稀疏信号的压缩感知重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58106.7 | 申请日: | 2014-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2562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08 |
发明(设计)人: | 李鹏程;魏彪;冯鹏;任勇;米德伶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M7/30 | 分类号: | H03M7/3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3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效 稀疏 信号 压缩 感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压缩感知技术研究领域,涉及一种有效的“0,1”稀疏信号的压缩感知重构方法。
背景技术
压缩感知(Compressive Sensing)理论由Candès,Romberg,Donoho和Tao提出,它包含了稀疏、不相关、随机性、非自适应、非线性和不可微等关键字。从这些关键字,特别是第一、二个关键字可以看出,压缩感知理论是对传统理论的颠覆。这种颠覆最令人兴奋的表现,就是它突破了Nyquist采样定理,能以随机采样的方式,用更少的数据采样点,完美地恢复原始信号。
针对本身具有K-稀疏特性的N×1原始信号x,其压缩采样可以直接无损的表示为y=Φx。其中,Φ为M×N的观测矩阵,y为M×1的测量值。如果我们将原始信号x和观测值y看作两个集合,即二分图的两个顶点,观测矩阵Φ看作是二分图的边,那么压缩采样过程可以用二分图进行更加直观地表示。
国外,已有学者开展了关于二进制稀疏信号压缩感知的初步应用研究。国内,针对“0,1”稀疏信号的压缩感知理论应用研究工作尚属起步阶段。在已开展的该类研究工作中,并未充分利用信号本身的“0,1”稀疏特性,且重构信号存在误差。鉴于此,针对本身具有特殊“0,1”结构的稀疏信号,特别是类似于中子脉冲序列和地震数据等的“0,1”非常稀疏信号,设计一种有效的“0,1”稀疏信号的压缩感知重构方法,就成为了本发明所关注的问题。
针对“0,1”稀疏信号,充分利用其特有的稀疏结构,巧妙引入图论中的二分图模型,紧密结合二分图的最小覆盖性质,适当添加二分图约束条件,构建稀疏、均匀且最小覆盖的观测矩阵,开展压缩感知应用研究,尚未见有相关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如何充分利用“0,1”稀疏信号的特殊结构,设计一种有效的“0,1”稀疏信号的压缩感知重构方法,从而有助于降低数据采样、存储与传输成本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有效的“0,1”稀疏信号的压缩感知重构方法,包括稀疏均匀的观测矩阵的构建和基于二分图的迭代重构;其步骤如下:
(1)压缩采样的二分图表示
针对本身具有K-稀疏特性的N×1中子脉冲序列,即原始信号x,其压缩采样可以直接无损的表示为y=Φx。其中,Φ为M×N的观测矩阵,y为M×1的测量值。根据二分图的定义,将原始信号x和观测值y看作两个集合,即二分图的两个顶点,观测矩阵Φ看作是二分图的边。那么,压缩采样过程可以通过二分图进行更加直观地表示,详见附图1。
(2)添加约束条件
结合二分图的最小覆盖性质,本方法为二分图添加以下约束条件:
2a)二分图中共有l=ML条边;
2b)观测值y的每个顶点有且仅有ly=L条边,即观测矩阵Φ的每行的零范数均为||Φ(i,:)||0=L;
2c)与原始信号x连接的边数即观测矩阵Φ的每列的零范数
(3)构建观测矩阵
依据上述约束条件,结合原始信号x特殊的“0,1”稀疏结构,观测矩阵Φ(M×N)需要满足以下三个特征:
A.||Φ(i,:)||0=L;
B.i(Φ(i,:)≠0)≠j(Φ(j,:)≠0);
C.∑iΦ(i,:)≠∑jΦ(j,:),(i,j∈(1,2,...M),i≠j)。
即Φ的每一行中有且仅有L个非零元素,非零元素所在位置点每一行不重复,Φ的每一行元素的和值唯一。
满足上述特性的观测矩阵Φ可以通过以下算法构建:
3a)生成随机位置点矩阵Θ(M×L),1≤Θij≤N,Θi表示Θ的第i行元素集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81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