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压900V漏电流检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55905.9 | 申请日: | 2014-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90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多;刘胜利;高峰;戚于飞;张思宁;郑洁;蒋任君;李怡麒;党寻诣;吴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R19/25 | 分类号: | G01R19/25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刘东升 |
地址: | 10007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900 漏电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路诊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压900V漏电流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现在装甲车向电动方向发展,装甲车上的用电器越来越多,为了满足装甲车的使用需要,装甲车上蓄电池的直流电压达到900V以上。如果发生漏电,可能造成装甲车上电气的损坏,装甲车发生自燃,甚至会烧伤和伤害人的生命;如何快速有效的检测到装甲车上的漏电流是装甲车电动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现有的漏电流检测大概为交流法和非绝缘直流法,所述交流法通过对车身目标施加信号来检测漏电电阻,采用电容器和变压器使车身与直流电绝缘漏电,而非绝缘直流法不使用电容器和变压器,将漏电电阻应用直流来测量漏电情况,现有的这两种漏电检测方法均存在缺点,主要在于均需要将检测电路同检测对象相连接,这势必会对检测对象产生影响。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电动装甲车存在的高压漏电问题,如何提出一种有效的漏电检测方案。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压900V漏电流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正极线1、负极线2、漏电流传感器4以及连接漏电流传感器4的单片机;
所述正极线1及负极线2分别连接电路中的负载3,所述漏电流传 感器4设置于正极线1及负极线2各自连接负载3的线路上;
当电路中的负载3工作时,所述正极线1中流过正电流I+,负极线2中流过负电流I-;
在电路正常工作的时候,正电流I+和负电流I-的代数和为零,此时漏电流传感器4的输出信号V1=0;
当负载端出现漏电情况时,则I+和I-代数和将不为零,此时,漏电流传感器4的输出电压V1≠0;
该输出电压V1的数值与漏电流的大小、方向呈线性关系;
漏电流传感器4将该输出电压V1发送至单片机,由单片机对对输出电压V1进行A/D采集处理,从而计算出漏电流值。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技术方案可以定量的检测出装甲车上的漏电情况,通过漏电流传感器读出来的电压,并把漏电电压发送给单片机,单片机进行A/D采集处理计算出漏电流,当检测到漏电流值大于50mA且持续时间为200mS时,向上位机发出漏电报警信号,根据上位机反馈的信息,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该技术方案的诊断电路简单,并且对检测对象不会产生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正极线;2-负极线;3-负载;4-漏电流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内容、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提出一种高压900V漏电流检测装置,如图1所示,所述装置包括:正极线1、负极线2、漏电流传感器4以及连接漏电流传感器4的单片机;
所述正极线1及负极线2分别连接电路中的负载3,所述漏电流传感器4设置于正极线1及负极线2各自连接负载3的线路上;所述的正极线1和负极线2为绝缘良好的普通电线;
当电路中的负载3工作时,所述正极线1中流过正电流I+,负极线2中流过负电流I-;
在电路正常工作的时候,正电流I+和负电流I-的代数和为零,此时漏电流传感器4的输出信号V1=0;所述漏电流传感器是市场上常见的部件;
当负载端出现漏电情况时,则I+和I-代数和将不为零,此时,漏电流传感器4的输出电压V1≠0;
该输出电压V1的数值与漏电流的大小、方向呈线性关系;
漏电流传感器4将该输出电压V1发送至单片机,由单片机对对输出电压V1进行A/D采集处理,从而计算出漏电流值。
当检测到漏电流值大于50mA且持续200mS,向上位机发出漏电报警信号,并根据上位机反馈的信息,实施相应保护措施。
所述的单片机是市场上常见的普通进行A/D采样处理的单片机,上位机处理功能模块也是市场上常见的具有报警功能的上位机模块。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未经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59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