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袋连打可暂停的一次性无源静脉输液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55125.4 | 申请日: | 2014-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76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叶建平;陈小燕;吴明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5/14 | 分类号: | A61M5/1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10027***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打 暂停 一次性 无源 静脉 输液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静脉输液器的技术范畴,尤其涉及多袋连打可暂停的一次性无源静脉输液器。
背景技术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时给药的主要技术之一,急诊、创伤情况下, 更是首选技术;医疗统计数据指出,90%~95%的住院病人需进行静脉输液治疗。静脉输液器具有穿刺、输送、计量、调节、过滤、连接、进气功能,必要时还应提供补注功能。普通静脉输液器通常由瓶塞穿刺器保护套、瓶塞穿刺器、排气管、莫非氏滴壶、药液过滤器、输液管、轮夹流量调节器、头皮针以及连接附件组成,借助药液容器与患者输液部位的液位差压力向病人体内输入药液。冶疗中广泛使用的一次性静脉输液器始于60年代的美国,引入我国则在80年代;一次性静脉输液器采用医用无菌高分子材料制造,经环氧乙烷灭菌,是无菌、无毒、无致热源的医疗器材;一次性静脉输液器较之前的乳胶管静脉输液器是一大技术进步,不仅安全可靠、简便易行、输液反应少,而且有效解决了長期困扰医疗界的交叉感染难题。2010年,我国的一次性静脉输液器产量超130亿支、年消耗量高达50余亿支,是应用范围最广、数量最大的一次性医疗器械。
随着一次性静脉输液器的广泛使用,其不足和缺陷也逐渐显露:在静脉滴注的全过程中,医护人员以及陪护和患者必须随时观察药液的滴注速度是否合适,输液是否完成;显然,单调乏味的监护工作加重了医护人员以及陪护和患者的心理生理负担。得益于一次性静脉输液器生产工艺的改进和成熟,滴注速度的可控性和稳定性日臻完善。但迄今尚无“输液是否完成”的简单有效解决方案,尤其面临多袋药液的静脉输液,即多袋连打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多次“输液是否完成”的长时间观察任务时,极易导致医护人员以及陪护和患者的观察疏忽;疏忽不仅造成病人治疗过程的延误,而且极易诱发医疗事故、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人工监护多袋药液的静脉输液方式存在固有的缺陷,亟待改进;因为多袋静脉输液所需的时间,远超多数陪护和患者保持注意力集中状态所能企及的生理时间上限。
上世纪80年代末,发达国家着手推动静脉输液系统课题,先后取得一系列成果:如日本TOP株式会社的TOP-7100型输液泵、德国KNAUER公司的K-120输液泵、美国IMED公司GeminiPC-ZTX型输液器;上述产品性能优良、功能完备,但产品的价格昂贵、运维工作量大且费用居高不下;因此,除ICU外难觅其踪影。国内相关研究可追溯至85年研究人员提出的机械式输液瓶液位检测方法【于向英,新型弹簧输液报警器的研制与应用[J],护理研究,2003,17(9):1010】;目前,国产静脉输液系统的总体水平和商品化程度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用“输液器 ”捡索专利题名,发明/实用/外观专利共计406/2843/ 88件,众多专利能得到实际应用的却不多、达到广泛应用的更是少之又少;一次性静脉输液器貌似简单,实现业内认同的创新改进实非易亊。创新改进的基石是满足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真正需求,即发掘提炼出用户最急迫最有价值的需求并妥善解决之;另一方面,一次性静脉输液器的创新必须务实,即改进设计时务必正视诸多约束条件。首先,一次静脉性输液器的年用量数以亿计、成本相对低廉、用户的总体满意度尚可;故大幅提升一次性静脉输液器成本的任何创新改进,将很难得到患者和管理部门的认同。其次,一次性静脉输液器是医疗器械,创新改进原则上要杜绝、至少要尽可能减少与药物有接触的新材料附件;因为新材料附件的医疗安全性检验费时费力费用不菲,稍有不慎就会波及静脉输液的立身之本--医疗安全底线。第三,一次性静脉输液器常被漠视的最大技术优势是简便易行和安全可靠:基于最简单的液位差压力原理输液;医护人员使用一次性静脉输液器时无需第三方的技术支持,其简便易行的优点源于一次性静脉输液器的无源特征。因此,常见的红外/超声波/激光/电容/应变式电阻等检测液滴(面)的一次性输液器专利技术,从技术层面而言完全可行;获业内认同则完全是另一码事。所述检测技术提升了医护人员以及陪护和患者的输液体验,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红外/超声波/激光/电容/应变式电阻检测技术是有源的,将使一次性静脉输液器的简便易行优点荡然无存--繁杂的电源/信号线和新增的电子部件增加了复杂度、可靠性下降,电击隐患点的引入将导致安全指标下降;有源检测技术需第三方的专业技术支持,加大了医疗机构的管理难度和患者开支,即使最简单的、亦是最先提出的基于弹簧称量药袋重量原理的液位检测(如杭州提格科技公司的智能输液监视系统、杭州法瑞尔科技有限公司无线输液监护系统)也难成功渗透至医疗机构的输液室,毕竟技术的取舍要综合权衡益处和开销,好处有限、代价不菲(故障率较高,维护困难)的技术前景堪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51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门窗滑轮
- 下一篇:箱体用活动支撑定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