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田注水用纳米乳液增注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54169.5 | 申请日: | 2014-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56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康;袁俊秀;徐冬梅;封心领;杨智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化集团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9K8/584 | 分类号: | C09K8/58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21004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田 注水 纳米 乳液 增注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注水用纳米乳液增注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压力高已经成为制约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的重要因素,只有做好降压增注工作,控制好注水压力,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才能正常进行。
目前国内采用较多的化学增注技术有土酸、复合酸酸化、酸化-氧化复合、热化学增注等,但是实践表明:传统的酸化技术在低渗透油藏现场应用过程中,常会因为酸岩反应速度快,酸穿透距离小,酸化后有效期短,或因酸岩反应和酸液不配伍等因素,形成新的沉积堵塞,造成成功率低,甚至无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田注水用纳米乳液增注剂,通过改善地层润湿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剥离孔道上的油膜,增大有效注水通道,从而改善渗流环境,提高水相渗透率,降低注水压力,达到增注的目的。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油田注水用纳米乳液增注剂,该纳米乳液增注剂包含以下几种组分,质量分数为0.01%-10%的分散相,质量分数为25%-45%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5%-25%的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1%-20%的阴离子表活性剂、质量分数为0.5%-20%低碳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其余部分为水。
用于油田增注的纳米乳液制备方法是:在5- 40℃下,首先将水、表面活性剂通过磁力搅拌器,以100-500rpm的搅拌速度搅拌均匀,再加入作为助表面活性剂的低碳醇,待搅拌均匀后,再向体系中滴加分散相,同时保持100-500rpm的搅拌速度搅拌5-60min,即可得到外观透明的纳米乳液。
所述分散相为非极性物质,包括但不仅限于己烷、庚烷、辛烷、癸烷、正十二烷、正十四烷、正十六烷、液体石蜡、白油、煤油、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丙酸甲酯、丙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磷酸二丁酯、磷酸三丁酯、磷酸三异丁基酯、磷酸三辛酯、磷酸二辛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所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醇的结构为R-(O-C-C)x-OH,其中R为碳数为6-15的烷基,x为8-25。
所述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是甜菜碱类表面活性剂,包括但不仅限于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月桂酰胺丙基甜菜碱、椰油酰胺丙基氧化胺、月桂酰胺丙基氧化胺、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椰油酰胺丙基羟磺酸甜菜碱、月桂酰胺丙基羟磺酸甜菜碱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所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但不仅限于石油磺酸盐、烷基苯磺酸盐、烷基磺酸盐、烷基硫酸盐、脂肪醇醚硫酸盐、脂肪醇醚羧酸盐、烷基聚氧乙烯醚羧酸盐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所述作为助表面活性剂的低碳醇为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仲丁醇、叔丁醇、1-戊醇、2-戊醇、3-戊醇、2-甲基-1-丁醇、2-甲基-2-丁醇、3-甲基-2-丁醇、3-甲基-1-丁醇、2,2-二甲基-1-丙醇、1-己醇、2-己醇、3-己醇、4-甲基-2-戊醇、正庚醇、正辛醇、乙二醇、丙二醇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所述纳米乳液增注剂可用于低渗透油藏的注水开发,提高地层的水相渗透率,降低注水压力,达到增注的目的。
本发明所公开的纳米乳液平均粒径小于100nm,其制备方法简单,具有良好的增注性能。室内岩心驱替试验结果表明:0.1%-0.15%的纳米乳液可将岩心的水相渗透率提高1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称取10.00g聚氧乙烯醚脂肪醇AEO20(结构为R-(O-C-C)x-OH,其中R为碳数为12的烷基,x为20)、3.00g石油磺酸盐、5.00g椰油酰胺丙基氧化胺和5.50g 水于烧杯中,在磁力搅拌器上以200rpm搅拌30 min使体系搅拌均匀,此时再向烧杯中缓慢滴加3.50g乙二醇,待滴加完全后,保持磁力搅拌器搅拌速度200rpm ,搅拌30min,再滴加0.50g 正己烷,,保持磁力搅拌器搅拌速度200rpm,正己烷滴加完全后,在200rpm的搅拌速度继续搅拌50min,即可得到外观澄清透明的纳米乳液。采用美国布鲁克海文仪器公司的ZetaPlus测定纳米乳液的液滴粒径,所制得的纳米乳液平均粒径为49.52nm。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化集团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化集团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41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五取代四氢嘧啶在制备温度敏感荧光材料中的应用
- 下一篇:一种汽车防冻液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