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特高压输电线路大跨越段雷电反击性能的确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50630.X | 申请日: | 2014-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03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范冕;戴敏;万磊;李志军;何慧雯;王磊;李振强;娄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输电 线路 跨越 雷电 反击 性能 确定 方法 | ||
1.一种特高压输电线路大跨越段雷电反击性能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雷击仿真模型;
(2)确定雷电流幅值大于线路耐雷水平的概率;
(3)确定输电线路的每百公里每年的落雷次数;
(4)确定雷击于杆塔塔顶的概率;
(5)确定雷击冲击闪络转为稳定工频电弧的概率;
(6)确定特高压大跨越段输电线路的反击跳闸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特高压输电线路大跨越段雷电反击性能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雷击仿真模型包括输电线路的导线地线模型、杆塔模型、每基杆塔导线闪络模型和雷电模型;所述雷击仿真模型以由内到外分布的特高压大跨越杆塔、其两侧的锚塔和所述锚塔外侧的杆塔,共10基杆塔为仿真建模对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特高压输电线路大跨越段雷电反击性能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输电线路的导线地线模型为根据线路导线和地线的设计情况通过贝杰龙数值确定方法,分别在所述10基杆塔间的每个档距间建立的线路分布参数电路模型;将所述每个档距间的大跨越段的导线分为10段平均高度不同的线路开展建模。
4.如权利要求2杆塔所述的一种特高压输电线路大跨越段雷电反击性能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杆塔模型根据杆塔的主材和横担长度的无损线路进行建模,并通过分段波阻抗计算公式和雷电波传播速度得到的每基杆塔的多波阻抗模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特高压输电线路大跨越段雷电反击性能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基杆塔导线闪络模型为在所述杆塔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雷电过电压空气间隙放电开关模型;所述雷电过电压空气间隙放电开关模型采用相交法判断开关状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特高压输电线路大跨越段雷电反击性能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同塔双回的输电线路的大跨越线路时,每相导线包括不同的导线间隙闪络路径,为沿绝缘子间隙闪络放电的导线间隙闪络路径、对塔身放电的导线间隙闪络路径和对下方横担放电的导线间隙闪络路径。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特高压输电线路大跨越段雷电反击性能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雷电模型通过所述输电线路所在地区的雷电活动情况确定雷电流幅值和雷电通道波阻抗建立。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特高压输电线路大跨越段雷电反击性能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雷电流分别作用在雷击仿真模型的输电线路大跨越杆塔塔顶和地线档距中央并通过式(1)确定所述步骤(2)中的概率:
式中,Pj为线路在各工频相角区间内的耐雷水平概率,n1表示将1个工频周期的相角划分为n1个相角区间,n1=12。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特高压输电线路大跨越段雷电反击性能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的落雷次数通过式(2)确定:
式中,hT为杆塔的高度,单位为米;b为两根地线之间的距离,单位为米。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特高压输电线路大跨越段雷电反击性能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的概率通过输电线路所在地形确定。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特高压输电线路大跨越段雷电反击性能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的概率通过式(3)确定:
η=(4.5E0.75-14)×10-2 (3)
式中, Un为系统额定电压,l为线路绝缘子串长度。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特高压输电线路大跨越段雷电反击性能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的反击跳闸率通过式(4)确定:
n=NLηPg。 (4)
式中,NL为输电线路的每百公里每年的落雷次数,η为雷击冲击闪络转为稳定工频电弧的概率,P为雷电流幅值大于线路耐雷水平的概率,g为雷击于杆塔塔顶的概率;所述反击跳闸率的单位为次/100千米·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0630.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