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线方法与管理伺服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050158.X | 申请日: | 2014-02-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2530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 发明(设计)人: | 李景民;李琦宾 | 申请(专利权)人: |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29/12 | 分类号: | H04L29/12;H04L12/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连线 方法 管理 伺服器 | ||
1.一种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电子装置分别通过一管理伺服器来侦测其各自所在的一网路所支援的连线行为,并据以产生对应的一连线注册档而储存至该管理伺服器;
当该管理伺服器自该些电子装置中的一第一电子装置接收到欲与该些电子装置中的一第二电子装置建立连线的一连线请求时,该管理伺服器执行下列步骤:
分别读取该第一电子装置与该第二电子装置各自所对应的该连线注册档;
基于一连线成败记录来动态调整欲执行的多个连线测试程序;以及
依据该第一电子装置与该第二电子装置各自所对应的该连线注册档,测试该些连线测试程序是否能在该第一电子装置与该第二电子装置之间建立连线,据以获得在该第一电子装置与该第二电子装置间用以建立连线的一连线设定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该些电子装置更包括执行下列步骤:
在连接至其所在的该网路时,判断该网路是否为初次连接;以及
若为初次连接,通过该管理伺服器来侦测其所在的该网路所支援的连线行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管理伺服器自该些电子装置中的该第一电子装置接收到欲与该些电子装置中的该第二电子装置建立连线的该连线请求时,更包括:
该管理伺服器判断是否已存在该第一电子装置与该第二电子装置用以建立连线的该连线设定档;
若不存在该连线设定档,该管理伺服器执行基于该连线成败记录来动态调整欲进行测试的该些连线测试程序的步骤;以及
若存在该连线设定档,该管理伺服器传送该连线设定档至该第一电子装置与该第二电子装置,使得双方建立连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些电子装置分别通过该管理伺服器来侦测其所在的该网路所支援的连线行为的步骤包括:
与该管理伺服器建立一通知通道,藉以通过该通知通道传送多个连线测试信息至该管理伺服器;
自该管理伺服器接收多个回复信息,其中该些回复信息为该管理伺服器对应于该些连线测试信息而分别传送;以及
依据该些回复信息,判断所在的该网路的一网路节点的该连线行为,其中该网路节点具有一网路位址转译功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网路节点为一路由器;
该些连线测试信息包括:用以侦测该网路节点的型态的信息、用以侦测该网路节点的一地理位置或一网路服务提供者的信息、用以侦测每一该些电子装置是否可被直接连接的信息、用以侦测该网路节点是否具有一端口转送能力的信息、用以侦测该网路节点是否具有一穿孔能力的信息、用以侦测每一该些电子装置是否只支援对外连接而不支援被连入的信息、以及用以侦测该网路节点的端口受限特性及端口变化特性的信息至少其中之一及其组合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些连线测试程序包括一直接连线程序、一端口转换程序、一穿孔程序以及一中继连线程序;每一该些电子装置为具有一网路通讯功能的笔记型电脑、桌上型电脑、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网路附接储存器及网路摄影机其中之一。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通过该管理伺服器来对每一该些电子装置的每一次连线进行统计,据以获得每一该些电子装置的该连线成败记录。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该些电子装置安装有一装置端代理元件,而该管理伺服器中安装有一伺服端代理元件及一推送通知元件,其中利用该推送通知元件使得每一该些电子装置得以通过该管理伺服器来侦测其各自所在的该网路所支援的连线行为,且每一该些电子装置通过其该装置端代理元件来与该管理伺服器的该伺服端代理元件进行沟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以该些电子装置逐一作为一待测装置,而该待测装置通过一特性侦测伺服器并搭配该管理伺服器,来侦测该待测装置所在的该网路所对应的一网路节点的特性,包括:
该待测装置通过该管理伺服器来判断对应的该网路节点的一外部网路位址是否与一内部网路位址相同;以及
在该网路节点的该外部网路位址与该内部网路位址不相同的情况下,该待测装置通过该特性侦测伺服器来判断对应的该网路节点是否具有一端口受限特性或一端口变化特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015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