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式健康烹饪用具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049955.6 | 申请日: | 2014-02-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00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澄宇 |
| 主分类号: | A47J27/04 | 分类号: | A47J27/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022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式 健康 烹饪 用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养生健康、减少空气污染、环保节能、节约粮食、防止溢泻、糊底、结构简单、适用宽、普及广、可用于所有炉具、使用方便,可完全替代传统同类烹饪用具,适合所有家庭及公共餐饮场所使用的新式烹饪用具。
背景技术
传统煲具无论用何种材料制作,在煲、涮、炖、煮、煨、焖、蒸、翻热等烹饪过程中,为了让食物温度达到95摄氏度以上完全煮熟,热源温度以火焰颜色与所对应温度数值对比为例:黄色火焰是600摄氏度左右,蓝色火焰则在1500-2000摄氏度左右,食物及所析出营养成分,在与上述超高温范围的常用热源加热的煲底接触时,导致食物分解的营养物质因高温受损,及所产生的微观高温焦化作用,而导致致癌物质产生,并随着煲具内汤水翻动,不断分解并溶解于汤汁水中,进食后被人体所吸收,导致上火,甚至致癌等有害健康问题,这是有史以来人类在常规烹饪中未被重视的共同问题。
用隔水蒸的方法,就能保持食物原汁原味且健康,但无法实现食物汤水充分浸泡渗透味道及使热量通过液体搅动迅速传导至食物整体的需求,传统烹饪方法多样,单纯蒸不能满足全部的烹饪需要,其他的烹饪方法还是因上述原因,有危害健康问题而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传统煲具煮粘稠食物若不经常搅动,容易糊底,而煮牛奶、麦片、咖啡、面条、糊等液态半液态食品时,容易溢泻且如咖啡、牛奶、麦片等西式食物和饮料不宜高温加热,会影响口感。
大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之一,煮米饭用传统煲具很难避免锅底有或轻或重的锅巴现象,这些锅巴因变硬口感不好,不少于清洗煲具过程被泡软倒掉,浪费不少粮食,如果可以完全没有锅巴产生,每一粒大米口感都一样,都可被吃掉,全世界因此节约的粮食是非常可观的;而如果大米的元始营养物质不被微观焦化改变,熟透后保留在大米表面,吃起来口感更好,更营养,更健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养生健康、减少空气污染、环保节能、节约粮食、结构简单、适用性宽、普及面广、使用方便、防溢泻、不糊底、可完全替代传统同类烹饪用具,适合所有家庭及公共餐饮场所使用的健康美味烹饪用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双材料内外煲体多层结构,使热源不会直接接触承载食物的煲体,利用外层煲体加热其中清水产生蒸汽,蒸汽进入内层煲体夹层,由底部小孔排出加热所有形态的食物,实现传统煲具原有功能。加热水在独立空间加热,只需维持轻度沸腾便可产生蒸汽用于与食物热交换,蒸汽全部从液态食物底部开始参与热交换,把传统的固液传导方式改为气液传导方式,气流推动食物搅动,使热交换均匀,散失煲外的蒸汽热量少,结合内煲体保温特点,完成整个烹饪过程,达到节能环保目的。以煤气炉为例,根据实验,只需中间小火就可完成整个烹饪过程,十分节能环保,由于蒸汽参与食物加热和翻动过程,热效率极高,实验证明在例如全程用煤气炉中间小火加热状态下,烹饪时间与传统煲具差别不大而烹饪过程所排出煲外蒸汽更少即热量流失及空气污染更少。
为了解决外煲体与内煲体之间空隙形成的蒸汽通路的密封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具有单向阀功能的上密封硅胶圈,既解决使用中蒸汽不泄漏,全部参与热交换,也解决使用后或使用中因炉具设计问题或人为临时或彻底停止热源供应,导致外煲体与内煲体之间蒸汽冷却产生负压,外压造成煲体损坏问题,达到平衡内外气压的作用。
为了解决使用后或使用中因炉具设计问题或人为临时或彻底停止热源供应,导致外煲体与内煲体之间蒸汽冷却产生负压,把食物倒吸入外煲体水中产生污染和浪费的问题,本发明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具有单向阀功能的下密封硅胶圈,加热时允许外煲体产生蒸汽进入内煲体夹层内底部,从出气孔排出加热所有形态食物,热源停止后,堵截内煲体食物汤水由于负压倒流,污染加热水和造成食物浪费,这样就可加热含一切物质形态的待加工食物。
为解决外煲体和内煲体结合稳固,分离方便,本发明提供了内煲体上外沿的卡钉槽,并提供了外煲体的不锈钢铆合卡钉,通过旋转内煲体,让通过卡槽后的外煲体铆合卡钉压紧内煲体上平面达到烹饪过程中,内外煲体的结合锁止功能。
作为对本新式烹饪煲具的进一步改进,以达到使用中便利和安全,本发明提供了内煲体提手,以解决内外煲体加热过程中的结合和分离方便,避免蒸汽烫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澄宇,未经陈澄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499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