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带紧凑致动器的弹簧连接元件的电连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48081.2 | 申请日: | 2014-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597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8 |
发明(设计)人: | T·A·泰代斯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伦巴达电力材料工业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48 | 分类号: | H01R4/48;H01R9/00;H01R9/2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秦振 |
地址: | 意大*** | 国省代码: | 意大利;IT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紧凑 致动器 弹簧 连接 元件 装置 包括 多极 连接器 | ||
一种电连接装置(10),包括具有平行的纵向座(23;24)的绝缘本体(20),所述纵向座(23;24)分别适于容纳连接元件(30)和致动器销(40),连接元件(30)具有弹簧端子(31),致动器销(40)具有面向端子的弹簧(32)的凸轮轮廓,以通过在相应的座中滑动而导致所述端子的断开和闭合,所述弹簧(32)为环形弹簧,具有弯曲的下部(34)、能够被致动器销(40)的所述凸轮轮廓的突出部(41)接合的向上升起的背部(35)、以及具有适于容纳至少一个电导体(60)的槽口(37)的上部(36),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致动器销(40)中设置有由两个侧向壁(45)限定的中空座(42),中空座(42)适于在弹簧的最大外倾状态下、即空的闭合端子时容纳弹簧形环(32)的上述向上升起的腿部(35)。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弹簧连接元件、特别是用于一个或多个电导体的连接的电连接端子的电连接装置,该电连接端子配备有紧凑的致动器。特别地,在不排除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情况下,电连接元件是电接触元件——凸(插塞)元件或凹(插座)元件——的形式。
特别地,所论述的电连接装置也可以适于容纳在诸如电连接器之类的多极连接装置的绝缘本体内,该多极连接装置用于连接具有多个线(柔性连接器)的类型的电导体或单根线类型(刚性或柔性的,但是制备有卷边金属环端子)的电导体。
背景技术
适于通过拉伸弹簧来连接一个或多个电导体的电连接元件和电连接端子是已知的。
在用于所述元件的拉伸弹簧的最常见形式中,在DE 2706482(Wago)中描述了其中一种;特别地,该拉伸弹簧由以环形方式成形的弹性材料的带材制成。
在DE 102007009082(ILME)中,描述了这种具有弹簧触头的连接装置的演化,该连接装置对每个端子具有滑动销形式的致动器,其中滑动销操纵拉伸弹簧的闭合或断开并因而操纵导体与端子的连接/从端子的释放,而无需使用用于闭合连接端子以实现导体与触头之间的电连接的工具(例如,使用具有槽形末端的螺丝刀),从而使所述工具仅仅对于任何后续的重新断开是必需的。该发明使得接线操作与操作人员、即与操作人员的训练水平和专业技能无关。
在还未公开的IT MI2012A00001974(ILME)中,描述了前面提出的发明的进一步演化,其中,弹簧连接元件的致动器设置有纵向槽,该纵向槽适于例如允许引入金属探针以进行电气测量。
现有技术的问题
基于在上述DE 2706482中提到的弹簧的典型环形的现有技术的具有弹簧触头和致动器的电连接装置在确定相当明显的横向尺寸方面存在不便:致动器销——其在前端成形为具有凸轮轮廓,以通过作用在弹簧的所谓的“腿部”上而操纵弹簧端子的断开和闭合——不可避免地在“断开”位置下连接元件时具有在弹簧自身后方的横向尺寸,该横向尺寸受制于能够在相邻的平行的排上、例如在多极紧凑接线板中或者在多极电连接器中实施的具有致动器的弹簧连接元件的密度的限制。因此,对于多极接线板或多极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中的相关的槽,需要一致的横向尺寸,以便例如防止这种具有致动器的电气弹簧连接元件在多极装置中以高触头密度使用,特别是当例如多极连接器插入件在其最大尺寸方面受到相应的保护壳体的可用内部尺寸的限制时。
现有技术中的致动器销的一个替代实施方式——其没有弹簧后方的横向尺寸,同时不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典型情况改变弹簧的形状——提供了致动器销自身的较大的总体宽度,将弹簧包绕至侧部,但是对于配备有这种具有致动器的电气弹簧型连接元件的连接装置,由于致动器销的必要增加的侧向尺寸,该连接装置涉及较大的宽度尺寸。这使得在已有的多极连接装置中,由于在这种并排布置的连接元件之间所需的间距的增大,使用这种连接元件是不方便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伦巴达电力材料工业股份公司,未经伦巴达电力材料工业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480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