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不动杆菌的ZEN毒素降解酶Oxa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47870.4 | 申请日: | 2014-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819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唐语谦;钟凤;陈艺;吴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9/00 | 分类号: | C12N9/00;C12N15/52;A23L1/015;C12R1/01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裘晖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不动 杆菌 zen 毒素 降解 oxa 及其 编码 基因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SM04的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ZEA)毒素降解酶非过氧化物酶(命名为Oxa)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背景技术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ZEA)是一种雌激素类真菌毒素,由玉米赤霉菌、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真菌产生,主要污染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等农作物及动物饲料。从全国仓库和饲料厂中抽样检测,发现玉米等农作物和饲料中ZEN的检出率高达100%,检出浓度超标严重。谢良民等对上海市大型超市中多类食品调查结果表明,ZEN的检出率极高,其中调味品均超出国家标准(食品中ZEN含量≤60μg/kg),且最高达150μg/kg(谢良民,葛懿云,李俊旋.上海零售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初步研究[J].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文集,2004,756.)。此外,有研究表明十余种市售谷物相关食品中ZEN检出率也高达76.90%。因ZEN残留时间长、难处理,已引起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关注。FAO和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解决ZEA问题作为全世界的当务之急,各国对粮食中ZEA含量有严格限量标准。
ZEN会引起种猪或家禽早熟,生殖周期紊乱,给种猪等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进一步对摄入被ZEN污染的农、畜产品的人引发多种中毒症、中枢神经受损,甚至死亡。目前,ZEN脱毒技术根据其作用原理可分为3类:物理脱毒法(加热、紫外线照射、有机粘土,活性炭,甘露低聚糖等);化学脱毒法(酸碱处理,氮化处理,有机溶剂等);生物转化脱毒法。
物理方法是通过脱毒剂(主要包括活性炭、硅藻土、蒙脱石等)的吸附作用来达到去除ZEN的目的,但这类脱毒剂的吸附效率很低,达不到真正有效、彻底降解真菌毒素的目的。而且高剂量的吸附剂,会吸附营养物质,也无法被家禽家畜消化,同时带来环境污染。化学方法包括氨化法、碱法、臭氧处理、双氧水处理、碳酸钠浸泡等,此法虽效果显著,但后续处理繁琐,生成的产物可能存在潜在毒性,且此方法效果不稳定,营养成分损失较大,难以广泛规模 化应用(熊凯华,程波财,胡威等.玉米赤霉烯酮降解的研究进展[J].中国粮油学报,2010,25(1):138-140)。
由于物理法和化学法的种种局限性,生物降解法显示出其独有的优势,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青睐。生物降解脱毒是以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分解破坏霉菌毒素,生成无毒的降解产物。生物降解法高效、特异性强,不破坏原料中的营养成分,无二次污染产生,已成为研究热点和主要趋势。
日本Takahashi-Ando等人对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的研究较为全面,分离出的内酯水解酶zhd101可破坏ZEN结构,使其转化为雌激素毒性较弱的化合物,且ZEN的降解率在80~90%之间(Kimara M,Naoko T,Nishiu-chi T.Molecular 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for Reduction of Fusarium Mycotoxin Contamination.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2006,86(3):117-123.)。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表达的重组zhd101表现出了内酯水解酶的能力,对ZEN的降解率可达75%,具有zhd101的转基因玉米也具备降解ZEN的能力(Tomoko I,Naoko T,Noriyuki O,et al.Reduced contamination by the fusarium mycotoxin zearalenone in maize kernels through genetic modification with a detoxification gene.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7,73(5):1622-1629.)。ZHD101主要作用于ZEA的内酯键,将ZEA的球形结构打开变成直链形结构,使之不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从而消除其高雌激素症。但酯键的水解并不能完全降解ZEA,该反应仍然可逆,而且经过降解产物分析发现ZHD101将部分ZEA降解成为β-ZEA,仍具有较高的雌激素毒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478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