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46627.0 | 申请日: | 2014-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41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黄永亮;刘旭霞;涂文凯;刘一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2 | 分类号: | G02B6/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赵朋晓 |
地址: | 266555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光组件。
背景技术
在光纤通信领域中,需用到光组件,光组件是一种可实现光电或电光转换的光器件。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光组件,该光组件包括主体元件1、激光器2、光接口4。主体元件1由透光材料构成,主体元件1一端设有空腔5,空腔5置有激光器2,光接口4设置在主体元件1另一端,在光接口4中安装有光纤。在光接口4一侧设有一光线会聚孔,光线会聚孔一端的主体元件1为曲面结构,形成凸透镜3。一般情况下从激光器2发射的光是发散光,进入主体元件1,经主体元件凸透镜3会聚后耦合进光纤。
但本申请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发明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由于受到激光器2的发散角的限制,因此,激光器2与凸透镜3的距离受到限制,只能实现光线短距离的传输。为解决图1所示结构的光组件只能短距离传输的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会考虑如下方式,在图1所示的主体元件1中,面向激光器2的内壁上再加工一个凸透镜来对激光器2发射的发散光进行准直,然后将准直后的光束耦合进入光接口内的光纤中,由于准直后的光束为平行光束,从而可以实现激光器2与光纤之间的长距离传输。然而,这种光组件结构加工困难,由于主体元件1需要在腔体中通过浇注透光材料脱模生成,在主体元件1中设有空腔5,那么主体元件的脱模方向为向下,但是在主体元件1内壁上面向激光器2的凸透镜的形成需要在脱模时向左生成,那么两个方向就会存在矛盾,如果采用向下脱模的方向,主体元件1内壁上面向激光器2的凸透镜在脱模过程中会受损,因此,此种设计将导致主体元件无法顺利脱模生成凸透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组件,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实现光的长距离传输,并且使得主体元件易于顺利脱模。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组件,包括:激光器、由透光材质制成的主体元件;所述激光器位于所述主体元件的空腔中;
所述主体元件上开设有一插槽,所述插槽与所述空腔连通;所述插槽中插设一透镜元件,所述透镜元件由透光材质制成,所述透镜元件中面向所述激光器的一侧设有第一凸透镜面且所述第一凸透镜面暴露在所述空腔中,以使所述激光器发射的光经过所述第一凸透镜面进行准直后进入光纤。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方案:
所述激光器与所述第一凸透镜面同轴设置,所述主体元件上设置有安装孔,以用于安装所述光纤;所述主体元件中在所述安装孔的一侧设有光线会聚孔,所述光线会聚孔与所述安装孔连通。
作为上述优选方案的实施例一:
所述光线会聚孔为盲孔,所述光线会聚孔一端的主体元件为曲面结构,形成第二凸透镜面,以使所述第一凸透镜准直的光经过所述第二凸透镜面进行会聚后进入所述光线会聚孔中。
作为上述优选方案的实施二:
所述光线会聚孔为通孔,所述透镜元件中面向所述光纤的一侧且与所述光线会聚孔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第三凸透镜面,以使经过所述第一凸透镜面准直的光经第三凸透镜面会聚至所述光线会聚孔中。
作为上述实施例二的一种具体方案:
所述透镜元件中面向所述光线会聚孔的一侧、在所述第三凸透镜面的上方设有第一凸台,以便于设有所述第三凸透镜面的所述透镜元件插设至所述插槽中。
作为上述具体方案的优选结构:
所述第一凸台相对于所在的透镜元件侧面的垂直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凸透镜面相对于该侧面的垂直距离。
在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基础上:
所述透镜元件中面向所述激光器的一侧、在所述第一凸透镜面的上方设有第二凸台,以便于设有所述第一凸透镜面的所述透镜元件插设至所述插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凸台相对于所在的透镜元件侧面的垂直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凸透镜面相对于所述侧面的垂直距离。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
所述主体元件的空腔中设置有垫体,所述激光器设置在所述垫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466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