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氧化物膜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45815.1 | 申请日: | 2014-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741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峰;尹玉华;李丽娟;霍自强;王军喜;李晋闽;曾一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3C16/40 | 分类号: | C23C16/40;C23C16/4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任岩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氧化物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氧化物材料是人类最早认识并加以利用的化合物材料。氧化物的材料涵盖超导体、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在工业、农业、太空、医药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在平板显示器,发光器件,太阳能电池,气体传感器,光电转换器方面都有突出表现。
通常氧化物膜的制备方法有:MBE,MOCVD,脉冲激光沉积,磁控溅射,喷涂热分解,溶胶-凝胶等。其中磁控溅射是商用的氧化物膜的制备方法,其成熟的工艺已用于ITO薄膜的商业化生成,但这种方法存在设备投资大,沉积效率低等缺点;喷涂热分解技术和溶胶-凝胶法可以大幅度降低制备成本,但薄膜性能不够理想。MBE和MOCVD是目前主流的半导体材料制备方法。它们都能精确地控制薄膜的结晶质量,掺杂浓度,界面平整度以及膜厚度。但两者都有设备复杂昂贵,生长成本及后期维护成本高的问题。且MOCVD使用有机金属源,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体及环境产生一定的危害。
中国专利CN200710118635.1“氧化物的化学气相沉积制备装置及制备方法”提出了一种化学气相沉淀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利用金属自身蒸气作为反应源,利用惰性气体携带到衬底,可以在常压或低压下工作。专利CN102181921A“采用金属源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极性可控氧化锌的方法”,采用上述的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出了极性可控的氧化锌薄膜。专利CN201010141024.0“采用金属源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掺杂氧化锌的方法”,采用上述的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了掺杂可控的氧化锌薄膜。但由于具有适宜蒸气压的金属较少,导致采用该方法可制备的金属氧化物膜有限。
本发明提出一种化学气相沉积法来制备氧化物膜,特征在于:以氧化物粉末和高纯石墨粉(C)的混合物作为源材料,在惰性气体下发生还原反应,生成中间价态氧化物气体,随惰性气体携带到衬底,并在衬底表面与含氧气体发生反应生成氧化物膜。还可用于制备掺杂氧化物膜。由于石墨(C)的强还原性,使得氧化物或氧化物中间价态气体的蒸气分压增加,从而扩大了可制备氧化物膜的范围,特别是一些目前难以用其他方法制备的氧化物膜。由于石墨(C)的蒸汽压很小,在1600摄氏度时,只有1e-8mmHg。在氧化氛围下,微量的石墨蒸气压生成气态的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作为尾气排放掉。因此,用石墨,特别是高纯石墨(C)对氧化物膜的纯度和晶体质量没有影响。而且,这种制备氧化物膜的方法还有如下优点:直接采用氧化物粉末和石墨(C)粉作为源材料,采用惰性作载气,不用超高真空环境,可以在室温或低压下工作,具有制备成本低,工艺简单、环保,能很好地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氧化物膜的制备方法,直接采用氧化物粉末和石墨粉作为源材料,采用惰性作载气,不须超高真空环境,可以在室温或低压下工作,具有制备成本低,工艺简单、环保,能很好地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
本发明提供一种氧化物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将氧化物粉末和石墨粉混合,放入反应舟中,反应舟放入石英反应管内;
步骤S2:将清洗、吹干后的衬底放在衬底托上,放入石英反应管内;
步骤S3:向石英反应管和反应舟内中分别通入惰性气体;
步骤S4:加热石英反应管;
步骤S5:调节反应舟和衬底的工作温度,调节石英反应管内的工作压力,向石英反应管内通入含氧气体,设定生长时间,在衬底上沉积氧化物薄膜,完成制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扩大了氧化物膜的制备范围,不仅可用于制备金属氧化物膜,也可用于制备非金属氧化物膜,特别是一些目前难以用其他方法制备的氧化物膜。
附图说明
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技术内容,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图2是高度择优取向{-201}系列晶面氧化镓薄膜的XRD衍射图;
图3是多晶氧化镓薄膜的XRD衍射图;
图4是掺钼氧化锌纳米腔的表面形貌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化学生长反应装置中生长氧化物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458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C23C 对金属材料的镀覆;用金属材料对材料的镀覆;表面扩散法,化学转化或置换法的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真空蒸发法、溅射法、离子注入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的一般镀覆
C23C16-00 通过气态化合物分解且表面材料的反应产物不留存于镀层中的化学镀覆,例如化学气相沉积
C23C16-01 .在临时基体上,例如在随后通过浸蚀除去的基体上
C23C16-02 .待镀材料的预处理
C23C16-04 .局部表面上的镀覆,例如使用掩蔽物的
C23C16-06 .以金属材料的沉积为特征的
C23C16-22 .以沉积金属材料以外之无机材料为特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