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玉米螟雌蛾对玉米植株挥发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试验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45563.2 | 申请日: | 2014-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922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董文霞;肖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00 | 分类号: | G01N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650201***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玉米螟 玉米 植株 挥发 物质 触角 电位 反应 试验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研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亚洲玉米螟雌蛾对玉米植株挥发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亚洲玉米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在我国和东南亚各国发生普遍,其寄主范围很广,寄主植物多达69种,大发生年可使玉米减产30%以上。由于该虫钻蛀性危害的特点,运用常规防治手段,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因此,探索新的防治手段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亚洲玉米螟雌蛾对玉米植株挥发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试验方法,旨在为研制亚洲玉米螟产卵引诱剂或者驱避剂提供依据,探索新的害虫防治手段。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亚洲玉米螟雌蛾对玉米植株挥发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亚洲玉米螟在人工气候箱用人工饲料饲养,连续繁殖多代,成虫羽化当天,将雄雌虫按不低于2:1(至少5头雌虫)的比例放在养虫笼中自由交配,并喂以10%的蜂蜜水以补充营养,交配3天后的雌蛾作为实验的供试虫源;
步骤二、选取20种玉米挥发物标准化合物,将每种样品溶于液体石蜡中,在漩涡混合器中充分混合,配成5×10-4g/ml的溶液用于EAG测定;
步骤三、对供试虫源进行触角电位测定。
进一步,步骤一中人工气候箱温度为26℃-28℃、相对湿度大于80%,光周期为16L:8D。
进一步,步骤三所述的触角电位测定的具体方法如下:
用单面刀片把玉米螟雌蛾触角从基部切除下来,并在显微镜下去除端部2个鞭节,使触角顶端神经末梢对刺激的感觉更为灵敏;
将触角的基部和端部用导电胶分别固定在参考电极和记录电极上;
取40μl待测化合物滴于5cm×0.5cm的滤纸条上,放入巴斯德滴管内,另取40μl的液体石蜡滴于相同大小的滤纸条上,作为对照,气味混合管距触角1cm;
待基线平稳,将巴斯德滴管尖端插入通有连续气流的玻璃管上的小孔中,进行刺激,连续气流流速为0.85L/min,刺激气流流速为1.15L/min,刺激时间为1s;
待基线回复平稳后,再进行下一次刺激,每次刺激时间间隔不少于30s。
进一步,步骤三所述的触角电位测定,每根触角刺激11次,第1次、第6次和第11次刺激为液体石蜡对照,样品的测试顺序按随机方式进行,每一种化合物至少用4根来自不同玉米螟雌蛾的触角做重复。
本发明显示亚洲玉米螟对玉米的不同挥发物组分EAG反应值不同,说明其嗅觉感受器对来自寄主生境的气味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和选择性,为研制亚洲玉米螟产卵引诱剂或者驱避剂提供了依据,探索了新的害虫防治手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亚洲玉米螟雌蛾对玉米植株挥发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试验方法流程;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亚洲玉米螟雌蛾对空气与液体石蜡的触角电位反应实验结果;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亚洲玉米螟雌蛾对20种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亚洲玉米螟雌蛾对玉米植株挥发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试验方法流程,如图所示,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亚洲玉米螟雌蛾对玉米植株挥发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亚洲玉米螟在人工气候箱用人工饲料饲养,连续繁殖多代,成虫羽化当天,将雄雌虫按不低于2:1(至少5头雌虫)的比例放在养虫笼中自由交配,并喂以10%的蜂蜜水以补充营养,交配3天后的雌蛾作为实验的供试虫源。
S102:选取20种玉米挥发物标准化合物,将每种样品溶于液体石蜡中,在漩涡混合器中充分混合,配成5×10-4g/ml的溶液用于EAG测定。
S103:对供试虫源进行触角电位测定。
进一步,步骤S101中人工气候箱温度为26℃-28℃、相对湿度大于80%,光周期为16L:8D。
进一步,步骤S102所述的触角电位测定的具体方法如下:
用单面刀片把玉米螟雌蛾触角从基部切除下来,并在显微镜下去除端部2个鞭节,使触角顶端神经末梢对刺激的感觉更为灵敏;
将触角的基部和端部用导电胶分别固定在参考电极和记录电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农业大学,未经云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455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