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杆内置式往复冲击动力箱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44208.3 | 申请日: | 2014-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576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刘素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素华 |
主分类号: | E21C31/02 | 分类号: | E21C31/02;E02F9/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2100 山东省兖***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杆 内置 往复 冲击 动力 | ||
1.一种连杆内置式往复冲击动力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导向机构、连杆机构和冲击头,连杆机构设置在箱体内,导向机构包括冲击导向件和导向杆连接件,冲击导向件与导向杆连接件分体连接或为一体式,冲击导向件包括上导向杆和下导向杆,上导向杆、下导向杆由箱体支撑,导向杆连接件设置在箱体内,上导向杆、下导向杆通过导向杆连接件连接,上导向杆、下导向杆与导向杆连接件分体连接或为一体式,连杆机构包括动力冲击件,动力冲击件与导向杆连接件铰接,冲击头在箱体外与上导向杆、下导向杆连接,连杆通过驱动导向杆连接件往复运动带动冲击头往复冲击,所述的动力冲击件与导向杆连接件之间设有防损坏连杆结构,所述的上导向杆、下导向杆与箱体之间设有密封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杆内置式往复冲击动力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杆机构包括凸轮连杆机构或曲柄连杆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杆内置式往复冲击动力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机构包括导向滚动体,导向滚动体由箱体支撑,导向滚动体支撑上导向杆、下导向杆滚动摩擦往复冲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连杆内置式往复冲击动力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损坏连杆结构包括弧型扣槽式、转动联接头或球头球槽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连杆内置式往复冲击动力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弧型扣槽式包括弧型凸头、与弧型凸头活动扣合的凹槽,弧型凸头设置在动力冲击件上或与动力冲击件为一体式,与弧型凸头活动扣合的凹槽设置在导向杆连接件上或与导向杆连接件为一体式,或与弧型凸头活动扣合的凹槽设置在动力冲击件上或与弧型凸头活动扣合的凹槽与动力冲击件为一体式与之相对应的与凹槽活动扣合的弧型凸头设置在导向杆连接件上或与导向杆连接件为一体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连杆内置式往复冲击动力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联接头包括挠性万向节转动联接头或万向节轴承转动联接头或多自由度平台式转动联接头或万向联轴器转动联接头或球笼式万向节或十字万向节转动联接头或关节轴承转动联接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连杆内置式往复冲击动力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关节轴承转动联接头包括外球面、内球面,外球面扣合在内球面内,在外球面与内球面接合处设置或不设置防尘罩。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连杆内置式往复冲击动力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滚动体包括球形滚动体或椭圆形滚动体或哑铃形滚动体或圆柱形滚动体或锥形滚动体或圆环形滚动体或滚轮滚动体或台形柱滚动体或台形球滚动体或台形鼓滚动体或槽形鼓滚动体或槽形柱滚动体或槽形球滚动体或槽形滚轮滚动体或槽形椭圆滚动体或带轴滚动体或带孔滚动体或多棱键滚动体或多棱套滚动体或滚鼓形滚动体或滚珠滚动体或滚针滚动体或滚筒滚动体或直线轴承或腰鼓轮滚动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连杆内置式往复冲击动力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腰鼓轮滚动体的外表面与上导向杆、下导向杆的外表面扣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连杆内置式往复冲击动力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腰鼓轮滚动体设置在上导向杆、下导向杆之间,上腰鼓轮滚动体与上导向杆扣合,下腰鼓轮滚动体与下导向杆扣合,上腰鼓轮滚动体与下腰鼓轮滚动体形成对背槽结构,对背槽结构对导向机构滚动摩擦支撑的同时对导向机构具有防摆动作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杆内置式往复冲击动力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冲击头上设置防护板,防护板与箱体始终保持搭接,防止粉尘、煤泥水、矿屑进入箱体与冲击头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杆内置式往复冲击动力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冲击导向件与箱体密封配合段和/或冲击导向件与导向滚动体配合段设置耐磨导向套。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连杆内置式往复冲击动力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耐磨导向套通过台肩定位、挡圈定位、销轴定位、螺纹定位或耐磨导向套与冲击导向件通过过盈配合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素华,未经刘素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4420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身的底板结构及其设计方法
- 下一篇: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