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次电池的分选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041257.1 | 申请日: | 2014-0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15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 发明(设计)人: | 高飞;杨凯;李大贺;刘皓;胡晨;王丽娜;惠东;来小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07C5/344 | 分类号: | B07C5/34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次 电池 分选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分选方法,更具体涉及一种二次电池的分选方法。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用于储能技术,限于电池单体的容量、电压、能量/功率有限等原因,必须通过串并联成组之后,才能达到储能应用的电压等级、能量/功率等级的要求。成组电池的数量与单体的规格、储能应用的具体要求直接相关,而电池成组之后的整体性能不等于单体电池性能的简单加和,由于电池单体之间的一致性差异导致电池成组之后出现“木桶效应”,电池成组后的整体性能受制于性能最差的电池单体,尤其是使用寿命更是明显低于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这种情况使二次电池的储能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既限制了电池性能的发挥,又提高了使用成本。
针对这种情况,出现了二次电池的分选技术,即在二次电池成组之前,通过技术手段从众多电池中筛选出一致性接近的电池单体,排除差异较大的电池单体,降低“木桶效应”的不良影响,通过分选技术筛选电池再进行成组集成,提高电池组的整体性能,并延长使用寿命。
然而,目前的传统分选技术大多是以电池单体的容量、电压、内阻等外特性参数为指标进行筛选,其特点是筛选时间短,效率高,可迅速完成分选,其缺点是以这些外特性参数为指标筛选出的电池单体往往是只能保证这些指标的一致性,无法反映出电池内部特征的一致性,而且随着电池制造商质量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些外特性参数在出厂阶段基本上就非常接近了,常规分选方法在“分辨率”上难以有效区分电池单体之间的微小差异,在这样情况下这种常规分选技术就已经失去了意义。
成组的电池单体的一致性,其外部表现是容量、电压、内阻这些外特性参数,其内在根本在于电池内部的一致性。电池成组之后,“木桶效应”主要体现在电池组充电末期,个别电池单体首先达到充电截止电压,而其他电池单体电压较低,长此循环下去,造成个别电池长期过充,其他电池长期为充满的现象,这样进一步加速了电池组内单体之间的差异。
在电池组充电末期,二次电池的电压会从充电电压平台迅速上升,然后达到充电截止电压,在这个过程中电池内部出现明显的浓差极化现象,载流子在电池内部的扩散阻力增大,同时因电池极片表面双电层效应的存在,还会表现出一定的电容效应。本申请就是通过对二次电池充电电压从充电平台上升到充电截止电压这一阶段的电池内载流子扩散行为和电容弥散效应的一致性来进行二次电池的分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的分选方法,该方法提高电池组的整体性能,并延长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二次电池的分选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待分选电池对应的特征荷电状态;
(2)采集所述待分选电池的电化学交流阻抗谱;
(3)提取所述待分选电池的二维特征参数;
(4)确定用于组合成一个电池组的电池单体。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二次电池的分选方法,所述步骤(1)中通过待分选电池的充电曲线中的最大曲率值所对应的点确定特征荷电状态。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二次电池的分选方法,若所述最大曲率值为两个以上,选择最接近所述充电曲线中截止电压所对应的点的最大曲率值。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优选的一种二次电池的分选方法,所述充电曲线为在充放电倍率1倍率以下,对所述待分选电池的单体进行三次完整的充放电循环的最后一次充电曲线。
本发明提供的再一优选的一种二次电池的分选方法,通过数值分析确定所述最后一次充电曲线的曲率函数;将所述曲线视为自变量时间与因变量电压的函数关系式。
本发明提供的又一优选的一种二次电池的分选方法,所述函数关系式通过所述最后一次充电曲线进行非线性数值拟合确定,从而确定其曲率函数。
本发明提供的又一优选的一种二次电池的分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率函数通过式(1)确定:
K(t)=|d2V(t)/dt2|/(1+(dV(t)/dt)2)3/2 (1)
式中,V、t分别为所述最后一次充电曲线中的电压和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412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线电子平衡测试仪
 - 下一篇:可折叠预制装配式钢结构楼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