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自动混凝土高速喷涂机的气电联动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034330.2 | 申请日: | 2014-0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58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胜;陈茹;张辉;张绍林;刘世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坊天瑞重工凿岩机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21/04 | 分类号: | E04G21/04 |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李树祥 |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全自动 混凝土 高速 喷涂 联动 装置 | ||
1.一种全自动混泥土高速喷涂机的气电联动装置,包括机架(4),所述机架(4)上安装有I级搅拌系统动力装置、II级搅拌系统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II级搅拌系统力装置传动连接有喷浆装置,所述喷浆装置包括通过管路与II级搅拌系统连通的喷枪(1),所述喷枪(1)上还安装有与输气动力装置连通的气路(3),所述气路(3)上安装有空气开关(2)、第一气压监测元件(PL1)和第二气压监测元件(PL2),所述机架(4)上还安装有PLC控制系统,所述空气开关(2)、第一气压监测元件(PL1)和第二气压监测元件(PL2)以及I级搅拌系统动力装置、II级搅拌系统动力装置分别与PLC控制系统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混泥土高速喷涂机的气电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机架(4)上还安装有输水动力装置和输气动力装置,输水动力装置和输气动力装置分别与PLC控制系统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混泥土高速喷涂机的气电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I级搅拌系统动力装置为输料电机(K3),II级搅拌系统动力装置为泵送电机(K4),输水动力装置为水泵(K5),输气动力装置为与气路(3)连通的空压机(K6),输料电机(K3)、泵送电机(K4)、水泵(K5)和空压机(K6)分别与PLC控制系统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自动混泥土高速喷涂机的气电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机架(4)上还安装有电控箱(6),所述PLC控制系统安装在电控箱(6)内,所述电控箱(6)上还安装有与PLC控制系统和第一气压监测元件(PL1)分别电连接的停止按钮(S2.1)和启动按钮(S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自动混泥土高速喷涂机的气电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气压监测元件(PL1)的设定值为a,第二气压监测元件(PL2)的设定值为b,其中a<b,当空气开关(2)完全关闭后,气路(3)中的气压>b>a;当空气开关(2)完全打开后,气路(3)中的气压<a<b。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动混泥土高速喷涂机的气电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按下启动按钮(S2.2)后,设备启动,关闭空气开关(2),当第一气压监测元件(PL1)检测到气路(3)中的气压>a时,泵送电机(K4)、输料电机(K3)、水泵(K5)停止工作,当第二气压监测元件(PL2)检测到气路(3)中的气压>b时,空压机(K6)停止工作,设备处于待机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自动混泥土高速喷涂机的气电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喷涂人员需要进行喷涂作业时,可打开空气开关(2),气路(3)中的气压下降,当第二气压监测元件(PL2)检测到气路(3)中的气压<b时,空压机(K6)开始工作,当第一气压监测元件(PL1)检测到气路(3)中的气压<a时,泵送电机(K4)、输料电机(K3)、水泵(K5)开始工作,设备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自动混泥土高速喷涂机的气电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喷涂人员需要停止喷涂作业时,可关闭空气开关(2),气路(3)中的气压上升,当第一气压监测元件(PL1)检测到气路(3)中的气压>a时,泵送电机(K4)、输料电机(K3)、水泵(K5)停止工作,当第二气压监测元件(PL2)检测到气路(3)中的气压>b时,空压机(K6)停止工作,设备再次进入待机状态;
空气开关(2)的打开和关闭,可直接控制设备工作和待机,当作业完成后,需要关机,按下停止按钮(S2.1),设备关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坊天瑞重工凿岩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潍坊天瑞重工凿岩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3433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进的比例气控换向阀
- 下一篇: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