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矿井软体救生舱防透水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27175.1 | 申请日: | 2014-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7512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邸永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邸永春 |
主分类号: | E21F11/00 | 分类号: | E21F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30000 山西省太***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矿井 软体 救生 透水 方法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井“六大系统”中的紧急避险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矿井软体救生舱防透水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矿井水灾频发,原因是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矿井上部矿体均已成为采空区,而采空区的积水是不可避免的,加之现有探测技术的不足,矿井积水不可能完全探测到,导致大量透水事故的发生。
有鉴于此,有许多人对矿井水灾救生舱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专利号为CN202202889U,名称为“一种煤矿透水爆炸坍塌事故救生舱系统”的专利以及申请号为201120354706.X,名称为“一种煤矿防水防火型救生舱”的专利,该专利虽然可以在高水压下对避难人员进行防护,但由于是刚体救生舱,所以体积庞大、造价高昂、移动困难,不可能贴近人员最多的工作面安装,结果是发生水灾时人员根本没有时间逃到救生舱处;又比如申请号为201220185929.2,名称为“矿井透水救生舱”的专利以及申请号为200820013580.8,名称为“一种隔绝式避难仓”的专利,这两个专利的技术方案仅仅是工作在常压下,并没有具备救生舱内避难人员在水位达几十米水下维持生存的必要条件。
可见,现有的矿井防水灾救生舱还存在着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矿井软体救生舱防透水方法,在发生水灾时能保证避难人员的安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提供一种矿井软体救生舱防透水的方法,包括由柔性材料制作的舱体、压风管路,其特征在于:将井下生产用压缩空气通过压风管路引入舱体,利用压缩空气的压强平衡外部水压并使舱体充分胀开,使舱体内部形成供避难人员生存的空间。
如上所述的一种矿井软体救生舱防透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舱体,充气后其外部形状为直径0.6~2米,高度为1~4米的柱体,该柱体中至少有二分之一的部分为圆柱状,内部空间大小恰好能容纳单个成人。
如上所述的一种矿井软体救生舱防透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有总阀门、水密拉链、排气组件,其中总阀门、压风管路、排气组件以串联的方式连接,排气组件还与舱体连接并位于舱体内部,水密拉链连接到舱体上,备用时,水密拉链处于拉开状态,使用时,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打开总阀门;
步骤2:避难人员通过水密拉链进入舱体;
步骤3:拉合水密拉链,则井下生产用压缩空气通过压风管路进入舱体内部并使舱体充满压缩空气,舱体内压缩空气的气压为略大于外部水压的正压,该正压可平衡外部水压并能使舱体充分胀开;
步骤4:在整个使用过程中,压缩空气源源不断注入舱体内以保证人员的呼吸并补充舱体漏气,废气与多余的压缩空气通过排气组件排出舱外,所述的舱体在位于其上部的水位为0~60米时,舱内气压为1.02~7.7标准大气压(绝对压强)。
如上所述的一种矿井软体救生舱防透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组件,包括开启压差为0.02~0.7标准大气压的单向排气阀,其进气口与舱内相通,出气口与舱外相通,单向排气阀的动作包括如下两种情况:
A、当注入舱体内压缩空气的流量大于舱体的漏气量,并且舱内气压为大于舱外水压0.02~0.7标准大气压的正压时,单向排气阀打开,将多余的压缩空气排到舱体外;
B、当注入舱体内压缩空气的流量小于舱体的漏气量,并且舱内气压小于舱外水压0.02~0.7标准大气压时,单向排气阀关闭。
如上所述的一种矿井软体救生舱防透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组件,还包括动作受注入舱体内压缩空气流量控制的截止阀,当压缩空气流量太小以至于小于舱体漏气量时,截止阀动作,将向舱外排出的压缩空气气路截断。
如上所述的一种矿井软体救生舱防透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全阀,其开启压差略大于单向排气阀的开启压差,当单向排气阀失效或者压缩空气供应量太大时,舱内气压超过预设的正压,安全阀打开,将多余压缩空气排出舱外,使舱内正压限制在安全值范围内,而不会胀破舱体。
如上所述的一种矿井软体救生舱防透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能使避难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打开舱体的初撑气囊,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预先制作一初撑气囊,该初撑气囊可以与舱体做成一体,亦可以单独制作并与舱体之间用适当方式连接,充气后可以将舱体初步撑开,有利于人员进入,备用时处于泄气折叠状态;
步骤2:使用时,总阀门被打开后,向初撑气囊充气;
步骤4:舱体被初撑气囊初步撑开,人员进入舱体;
步骤5:避难人员拉合水密拉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邸永春,未经邸永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271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实施和监控塑料激光透射焊接工艺的装置和方法
- 下一篇:纤维复合材料轮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