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油内燃机火花塞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24734.3 | 申请日: | 2014-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949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陈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三明 |
主分类号: | H01T13/20 | 分类号: | H01T13/20;H01T13/32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李友福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油 内燃机 火花塞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油内燃机火花塞。
背景技术
汽油内燃机火花塞通常由高压电螺帽、绝缘瓷体、设有六角帽及螺纹的搭铁体(地线),高压电螺帽从绝缘瓷体端部伸出,高压电引出极从另一端的搭铁体中心露出,高压电引出极与搭铁体内壁之间设有绝缘层,搭铁体上延伸出一条地线跳火极至高压电引出极端部的前方,地线跳火极端部与高压电引出极端部之间在高电压下形成跳火。传统的火花塞由于地线跳火极端部和高压电引出极端部上的跳火面为平面,导致电火花分散、跳火强度变弱,爆炸波阻隔面过大,影响燃烧效果;且地线跳火极在高压电引出极端部的前方,因此燃烧分子只能绕过搭铁体,向下传散;爆炸波被搭铁体阻隔;点火点距活塞较远,活塞受力较慢;如图2-4所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火花强大、油气混合燃烧及点火效率更高、活塞受力更快的汽油内燃机火花塞。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了一种汽油内燃机火花塞,包括高压电螺帽、绝缘瓷体、搭铁体和高压电引出极,高压电引出极与搭铁体内壁之间之有绝缘层,搭铁体上设有一条地线跳火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线跳火极端部延伸至高压电引出极端部侧面与高压电引出极端部侧壁相对,所述地线跳火极端部上及高压电引出极端部上相对的跳火面均为球面。
上述结构的火花塞由于所述地线跳火极端部上及高压电引出极端部上相对的跳火面均为球面,一方面,跳火面均为球面形成尖端放电效果,因此电压(电磁场)高度集中一点上,电火花更集中、稳定,强度更强;另一方面,跳火面均为球面后,跳火的方向也由原来的纵向跳火变为横向跳火,相比于传统火花塞,扩大了燃烧分子的扩散空间,燃烧分子扩散受到的阻碍更小,燃烧分子扩散更加顺畅,更加有利于混合气的燃烧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绝缘层高出搭铁体端面,高出部份约为其自身直径的0.3~3.5倍,高压电引出极高于绝缘层端面,高出部份约为其自身直径的0.3~3.5倍。优选为所述绝缘层高出搭铁体端面部份约为其自身直径的1.5倍,高压电引出极高于绝缘层端面部份为其自身直径的2.0倍。
通过上述设置,由于绝缘层伸出的长度较长,火花塞总体长度较传统的火花塞更长,这样一来,一方面进、排气的气流冲击到跳火部位,有利于减低温度,降低自身电阻,增大跳火电流强度;另一方面,火花塞的跳火点更加深入至燃烧室的内部深处,对“混合气”的燃烧、扩散更快,更容易启动发动机;再一方面,点火点更加接近活塞,使得活塞受力更快,提高了发动机功率。
通过对比试验,使用本发明的汽油内燃机火花塞不但比使用传统火花塞的车辆动力更加强劲,点火可靠,燃料更省,并由于燃烧效率的提高,降低了废气的排放,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
下面将结合附图与实施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外观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传统火花塞使用状态下燃烧分子扩散示意图;
附图3为传统火花塞使用状态下电火花扩散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3 I部局部放大图;
附图5为传统火花塞使用状态下进气、排气气流示意图;
附图6为本发明火花塞使用状态下燃烧分子扩散示意图;
附图7为本发明火花塞使用状态下电火花扩散示意图;
附图8为附图7 II部局部放大图;
附图9为本发明火花塞使用状态下进气、排气气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所示,汽油内燃机火花塞仍设有高压电螺帽1、绝缘瓷体2、带有六角帽及螺纹的搭铁体3地线,高压电螺帽1从绝缘瓷体2端部伸出,高压电引出极5从另一端的搭铁体3中心露出,高压电引出极5与搭铁体3内壁之间之有绝缘层4,绝缘层4高出搭铁体3端面,高出部份约为其自身直径的0.3~3.5倍,具体根据火花塞规格而定,通常以1.0-1.5倍为佳,高压电引出极5高于绝缘层4端面,高出部份约为其自身直径的0.3~3.5倍,同样高出部份具体根据火花塞规格而定,通常为其自身直径的1.2-2.0倍为宜,搭铁体3上的地线跳火极31延伸至高压电引出极5端部侧面,端部弯向高压电引出极5侧壁与侧壁相对并留有跳火间隙,所述地线跳火极31端部上及高压电引出极5端部上相对的跳火面均为球面,具体可以仅是所述地线跳火极31端部及高压电引出极5端部相对的面为球面(即半球面),也可以将所述地线跳火极31端部及高压电引出极5端部均制成球形。
图5-7为本发明火花塞安装在汽缸6中使用状态示意图,汽缸6顶部火花塞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气门7和排气门8。如图9所示,由于绝缘层伸出的长度较长,火花塞总体长度较传统的火花塞更长,地线跳火极31端部及高压电引出极5端部进入汽缸6的燃烧室61更深,这样一来,一方面进、排气的气流更容易冲击到跳火部位,有利于减低温度,降低自身电阻,有利于提高跳火电流强度;另一方面,火花塞的跳火点更加深入至燃烧室61的内部深处,对“混合气”的燃烧、扩散更快,更容易点火成功;再一方面,点火点更加接近活塞9,使得活塞9受力更快,提高了发动机功率,如图6所示;此外,跳火面均为球面,一方面,跳火面均为球面形成尖端放电效果,因此电压(电磁场)高度集中一点上,电火花更集中、稳定,强度更强;另一方面,跳火面均为球面后,跳火的方向也由原来的纵向跳火变为横向跳火,相比于传统火花塞,扩大了燃烧分子的扩散空间,燃烧分子扩散受到的阻碍更小,燃烧分子扩散更加顺畅,更加有利于可靠点火,如图7、8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三明,未经陈三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247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