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余热利用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410011393.6 | 申请日: | 2014-0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269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 发明(设计)人: | 闫化启;彭映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闫化启 |
| 主分类号: | F02G5/04 | 分类号: | F02G5/04;H02N11/00 |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宋永丽 |
| 地址: | 250100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余热 利用 方法 | ||
1. 汽车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①车辆启动后将车辆内燃机排出的尾气中的部分热量传导至第一温差发电片组(1)的热面,同时对第一温差发电片组(1)的冷面持续进行降温,使第一温差发电片组(1)热面与冷面之间的温差达到40℃以上,第一温差发电片组(1)持续发电,第一温差发电片组(1)热面与冷面之间的温差为40℃时的输出电压高于车辆蓄电池(15)的输出电压;
②车辆水温超过80℃时将车辆内燃机冷却水中的部分热量传导至第二温差发电片组(2)的热面,同时对第二温差发电片组(2)的冷面持续进行降温,使第二温差发电片组(2)热面与冷面之间的温差达到40℃以上,第二温差发电片组(2)持续发电,第二温差发电片组(2)热面与冷面之间的温差为40℃时的输出电压高于车辆蓄电池(15)的输出电压;
③步骤①中第一温差发电片组(1)发出的电流和步骤②中第二温差发电片组(2)发出的电流通过电压适配器(13)和充电电路(14)对车辆的蓄电池(15)进行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①中第一温差发电片组(1)的冷面以及步骤②中第二温差发电片组(2)的冷面均通过无机热超导管向空气中散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①中车辆内燃机排出的尾气中的热量通过安装在车辆排气管(4)中的无机热超导管传导至第一温差发电片组(1)的热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②中车辆内燃机冷却水在对内燃机(8)的缸体进行降温后,进入设置在内燃机冷却水套的出水管道上(10)的取热水箱(11),取热水箱(11)外壁与第二温差发电片组(2)的热面接触,内燃机冷却水的热量经取热水箱(11)传导至第二温差发电片组(2)的热面,内燃机冷却水在取热水箱(11)内降温后沿内燃机冷却水套的出水管道(10)进入散热器(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温差发电片组(1)和第二温差发电片组(2)均通过电压适配器(13)和充电电路(14)与车辆蓄电池(15)连接,第一温差发电片组(1)的热面与第一无机热超导管(3)的一端接触,第一无机热超导管(3)的另一端位于车辆排气管(4)尾段内部,第一温差发电片组(1)的冷面与第二无机热超导管(6)接触,车辆内燃机(8)的冷却水套与车辆散热器(9)之间的冷却水出水管道(10)上安装取热水箱(11),取热水箱(11)外壁与第二温差发电片组(2)的热面接触,第二温差发电片组(2)的冷面与第三无机热超导管(12)接触,第二无机热超导管(6)和第三无机热超导管(12)上均设置散热翅片(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无机热超导管(3)与车辆排气管(4)的中轴线重合,第一无机热超导管(3)通过3-6个金属支撑片(5)与车辆排气管(4)的内壁连接,各金属支撑片(5)沿第一无机热超导管(3)周圈均匀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无机热超导管(3)与第一温差发电片组(1)热面接触的一端、第二无机热超导管(6)与第一温差发电片组(1)冷面接触的一端以及第三无机热超导管(12)与第二温差发电片组(2)冷面接触的一端均加工成扁平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车辆底盘(16)上安装固定座(17),固定座(17)通过螺栓与第一压板(18)连接,第一无机热超导管(3)、第一温差发电片组(1)和第二无机热超导管(6)位于第一压板(18)和固定座(17)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取热水箱(11)通过螺栓与第二压板(19)连接,第三无机热超导管(12)和第二温差发电片组(2)位于第二压板(19)与取热水箱(11)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无机热超导管(3)、第一温差发电片组(1)和第二无机热超导管(6)侧面的非接触面上设置保温层(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闫化启,未经闫化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1139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方便实用的门控灯
- 下一篇:一种磁性蚕丝面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