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保建筑材料生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09433.3 | 申请日: | 2014-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717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易安定 | 申请(专利权)人: | 易安定 |
主分类号: | C04B26/02 | 分类号: | C04B26/02;C04B18/30;C04B18/10;C04B18/08;C04B18/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8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保 建筑材料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建筑材料及其制造方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环保建筑材料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与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日益增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本发明的目的为变废//为宝,将废物制成一种高性能的环保建筑材料。
文献CN101376577(申请号200710121129.8)公开了一种塑料与固体废物复合的建筑材料及其制造方法,该申请以塑料和固体废物为原料制备建筑利料,并给出可采用混料压制的方法来制备。但其给出的方法成型时间长,能耗高,工艺不可控,工人劳动强度大,制备的建筑材料不可大批量生产,生产成本高,质量不可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环保建筑材料生产工艺,该发明给出的生产工艺解决了CN101376577(200710121129.8)中的方法生产成本高,生产工艺不易控制的问题,并在生产过程中考虑了节能环保。
本发明提供的环保建筑材料生产工艺,详细工艺过程如下:
第一步,将固体废物加工成颗粒状或粉状,利用太阳能加热颗粒状或粉状固体废物到60-80度;
第二步,将加热后的颗粒状或粉状固体废物与塑料按照配比放置于混料机的料筒内,搅拌并利用微波加热方式将料温均匀升至180-200℃,混料至塑料介于固态与液态中间的一种状态,生产时按照生产计划而定;
所述的均匀升温的升温时间为5-10分钟,这样的均匀升温可以进一步保证塑料逐渐转变为熔融状态,不会发生分解现象,也有利于蓬松絮状物的形成。
第三步,混好的料放置于模具中高压成型;
优选压力机的压力为200-315吨,压制成型的时间为10-30秒,在这样一个较短时间得到的产品即可达到要求,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本发明的压力机可为200-315吨四柱液压机。
其中,所述的塑料为聚乙烯、聚氯乙烯、聚内稀、聚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所述的固体废物为炉灰渣、粉煤灰、建材工业粉尘以及脱水污泥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所述的塑料为废弃塑料袋或多种废弃塑料袋的混合;所述的废弃塑料袋的主料为聚乙烯、聚氯乙烯、聚内稀、聚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中的一种。
固体废物与塑料的配比如下:固体废物占混合料的质量百分比为40-70%,其余为塑料。优选的固体废物占混合料的质量百分比为50-60%,其余为塑料,因在此范围内,固体废物较容易被加热熔化后的塑料均匀包裹,使塑料起到更好的粘结作用,最优选的固体废物占混合料的质量百分比为56%。
本发明优选将固体废物加工成100-1000目的粉状物。此范围内的粉状物较容易与塑料结合,并在180-200℃时形成蓬松的絮状物。
本发明升温的最终温度可进一步优选为180℃。
本发明优选所述的混合与升温在塑料混合机中进行,即机械行业标准中JB/T7669-2004中的混合机。采用太阳能与微波加热方式缩短工艺时间,提高效率,节省成本。
CN101376577(200710121129.8)中压制成型的时间为5-10分钟,升温时间为30-60分钟,本发明升温时间为5-10分钟,成型的时间为10-30秒,本发明采用太阳能加热固体废物到60-80度,将60-80度的固体废物和塑料放入混料机,利用微波加热方式,搅拌至料温180-200℃。
本发明的产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材行业标准JC/T446.2000进行检测,其结果为:
1)抗压强度平均值≥35.0
2)抗折强度平均值≥5.00
3)耐磨度≥1.9
4)吸水率(%)≤8.0
5)抗冻性≤20%
本发明的产品完全符合建材环保性能、技术性能、质量寿命性能等表征
产品技术性能指标要求,主要可用作古建筑专用路面砖、城砖、瓦,城市人行道路面砖、广场砖、草坪砖,“城市家具”(如道边座椅、绿地护栏、花池、果皮箱,护树板和井盖),以及轻体吸声隔声板和工艺品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易安定,未经易安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94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