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乙烯防雾滴棚膜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410008522.6 | 申请日: | 2014-01-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56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 发明(设计)人: | 聂月霞;杨正武;保功辉;赵胤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禹节水(天津)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J7/18 | 分类号: | C08J7/18 |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韩敏 |
| 地址: | 301712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聚乙烯 雾滴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棚膜防雾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聚乙烯防雾滴棚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农用棚膜常发生一种情况,水蒸汽在其内表面易凝结成小液滴而雾化,水滴聚焦,造成植物灼伤和滴灌软管灼烧穿孔。
现代塑料膜防雾滴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添加法,将防雾滴剂与树脂相混炼,然后制膜,这样膜的内部和表面都含有许多防雾滴剂分子,使膜面具有防雾滴性。但是由于塑料常在高温下成型加工,所以内添加法用的防雾滴剂必须能耐高温,不与其他添加剂反应,不影响膜的性能,树脂与防雾滴剂的可选择性小。
另一种是外涂法,即把要防雾滴的塑料面涂上含有防雾滴剂的涂层,但是涂层不牢固,影响防雾滴效果。棚膜一般由疏水性物质制备得来,水珠附着在其表面,接触角较大。防雾滴剂含有亲水集团,水滴可平铺在膜上,顺膜留下,因此使得棚膜具有防雾滴的性能。
目前,国内普遍使用内添加法,外涂技术的研究较少。外涂法存在着过程繁琐,难度较大,涂布之后防雾滴剂固定不牢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聚乙烯防雾滴棚膜,由包括以下材料制备而成:
聚乙烯膜本体和接枝材料;
所述接枝材料为亲水单体。
优选的,所述接枝材料为选自丙烯酸-β-羟乙酯、丙烯酸甘油单酯或丙烯酰胺中的一种。
接枝后,接枝到所述聚乙烯膜本体上面的所述接枝材料占接枝后的聚乙烯膜的重量百分比为0.5%~3%。接枝后,所占比例若低于0.5%,则接枝后聚乙烯膜的亲水性较弱,水珠在膜表面无法平铺或短时间内顺膜流下;所占比例若高于3%,则接枝后聚乙烯膜材料的透光率降低,膜下作物生长受到影响。
聚乙烯防雾滴棚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以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的体积比为1:4配制醇水溶液;
(2)将光敏剂和所述接枝材料加到所述醇水溶液中,完全溶解后得到混合溶液;
(3)将所述聚乙烯膜本体加入到所述混合溶液中,聚乙烯膜本体完全润湿之后,采用氮气置换的方法除去所述混合溶液中的氧气;
(4)氮气保护条件下,用紫外光辐照的方法,使所述接枝材料接枝到所述聚乙烯膜本体的表面。
优选的,以所述混合溶液的质量为百分之百计,所述接枝材料的加入量为0.2%~1%。
优选的,所述光敏剂为二苯甲酮,以所述混合溶液的质量为百分之百计,二苯甲酮的加入量为0.5%~0.8%。
优选的,步骤(4)中所述紫外光辐照的时间为2~20min。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所涉及的聚乙烯防雾滴棚膜的制备方法属于外涂法,与传统的外涂法相比,表面接枝法通过紫外辐照使接枝材料与聚乙烯膜本体表面迅速有了化学键的链接,接枝材料能更加稳定的附着于膜表面,使得膜的防雾滴性能更持久。改性后的聚乙烯膜用于温室及各种棚的覆盖膜,降低了水滴在膜上的附着率,减少了水滴聚焦对植物、农作物或滴灌带造成的灼伤。
2、紫外辐射接枝法,副产物少,污染小。
3、接枝反应时间短,材料表面接枝均匀,对膜的透光性影响较小。
附图说明
图1是具体实施例1中,接枝前和接枝后聚乙烯膜的红外谱图。
图2是具体实施例1中,接枝前聚乙烯膜本体的扫描电镜图片。
图3是具体实施例1中,接枝后聚乙烯膜的扫描电镜图片。
图4是具体实施例5中,接枝前和接枝后聚乙烯膜的红外谱图。
图5是具体实施例5中,接枝前聚乙烯膜本体的扫描电镜图片。
图6是具体实施例5中,接枝后聚乙烯膜的扫描电镜图片。
图7是具体实施例9中,接枝前和接枝后聚乙烯膜的红外谱图。
图8是具体实施例9中,接枝前聚乙烯膜本体的扫描电镜图片。
图9是具体实施例9中,接枝后聚乙烯膜的扫描电镜图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聚乙烯防雾滴棚膜,由包括以下材料制备而成:
聚乙烯膜本体和接枝材料;
所述接枝材料为丙烯酸-β-羟乙酯,分子式为
聚乙烯防雾滴棚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以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的体积比为1:4配制80mL的醇水溶液,加入丙烯酸-β-羟乙酯和二苯甲酮,得到混合溶液。其中,丙烯酸-β-羟乙酯占混合溶液的质量分数为0.3%,二苯甲酮占混合溶液的质量分数为0.5%。
(2)向上述混合溶液中加入聚乙烯膜本体2.0g,通氮气除去混合溶液中的氧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禹节水(天津)有限公司,未经大禹节水(天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85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1000kV交流电的旁路开关设备基础
- 下一篇:防冻环保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