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圆形全极耳超级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007351.5 | 申请日: | 2014-0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88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 发明(设计)人: | 潘国林;阮殿波;傅冠生;张洪权;陈照平;吴震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南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G11/84 | 分类号: | H01G11/84;H01G11/28;H01G11/74;H01G11/82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 地址: | 31511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圆形 全极耳 超级 电容器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容器的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圆形全极耳超级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新型储能的电容器,与蓄电池和传统电容器相比,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电时间短、循环寿命长、工作温度范围宽等优点,能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使用要求。目前,大多数超级电容器的电极都是从电芯的两端引出的。在接线时,超级电容器往往需要上下颠倒,超级电容器的接线安装方向不确定,由于电解液的存在,超级电容器就不能安装排气阀,使得超级电容器内部产生的其他无法正常排出,既影响电容器的使用寿命,又存在电容器容易爆炸的问题。在同端引出电极的电容器结构中,电极是通过引出线引出的,引出线存在承载电流能力小的问题。然而现有技术中的一般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没有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例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 201348939 Y,授权公告日2009年11月18日,发明创造的名称为一种电力电容器的防爆结构,该专利案公开了一种电容器的防爆结构,通过芯子、防爆片、外壳和防爆柱的结合创新,提高了该电容器的防爆性能,但是该专利案的防爆片设置在电容器内部,主要用于切断电路,而在电容器瞬间产生大量气体时,电容器的壳体仍然存在爆炸的危险,该电容器的防爆结构没有有效提高壳体的防爆性能。又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 101645350 B,授权公告日2011年06月15日,发明创造的名称为大容量防爆电容器,该专利案公开了一种大容量的电容器结构,通过芯体、筒壳、浸渍液体和环形凹压缩槽及其连接结构的结合创新,实现了电容器具有防爆效果好和电极同端引出的特点,但是该专利案的其中一根导电柱具有狭窄的切割槽,而另一根导电柱通过引出线与芯体相连,存在承载电流能力小的问题。又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 202905474 U,授权公告日2013年04月24日,发明创造的名称为一种超级电容器的正负极端子结构,该专利案公开了一种超级电容器的正负极端子,通过负极端子、正极端子和电芯及其连接结构的结合创新,实现了该超级电容器的正负极端子结构具有产品质量好和成本低的特点,但是该专利案的正负极端子分设在电芯的两端,在单体安装应用时,需要上下颠倒,安装方向不确定,电解液容易堵塞排气阀,电容器内部产生的气体存在无法正常排出的问题,进而降低电容器的使用寿命。本发明通过壳体、电芯、底板、引出端子和上端盖及其连接结构的结合创新,提供一种产品质量好,合格率高,安全可靠,连接强度好,正极和负极同端引出,使用寿命长,承载电流能力强,模组接线方便的圆形全极耳超级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中一般形式的超级电容器的结构和制造方法没有有效解决正负极同端引出、承载电流能力弱的问题,提供一种圆形全极耳超级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通过壳体、电芯、底板、引出端子和上端盖及其连接结构的结合创新,实现该圆形全极耳超级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具有产品质量好,合格率高,安全可靠,连接强度好,正极和负极同端引出,使用寿命长,承载电流能力强,模组接线方便的特点。
为了解决上述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圆形全极耳超级电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方法为:第一步,将电芯卷绕成型,在电芯的两端分别形成正极铝箔全极耳和负极铝箔全极耳;第二步,对正极铝箔全极耳和负极铝箔全极耳进行整形,正极铝箔全极耳形成多个正极整形极耳,负极铝箔全极耳形成多个负极整形极耳;第三步,将底板依次与正极整形极耳焊接,引出端子依次与负极整形极耳焊接,形成一体结构;第四步,将底板、电芯和引出端子一体套入壳体,底板与壳体焊接;第五步,将单向动态调压阀和绝缘套安装在上端盖上,在检验合格后,将上端盖盖在壳体上,引出端子上的负极端子从绝缘套上穿出,再将上端盖与壳体焊接,并将负极端子与绝缘套密封;第六步,通过上端盖上的注液孔进行加注电解液,并将注液孔塞紧;第七步,在清洗烘干后,将注液孔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南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南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73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频乳化流体动力发声装置
- 下一篇:基于双向形状记忆聚合物的流体混合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