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转炉炉内预脱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06998.6 | 申请日: | 2014-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104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发明(设计)人: | 齐志宇;臧绍双;李泽林;梅雪辉;王晗桐;梁祥远;王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5/30 | 分类号: | C21C5/30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4000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炉 炉内预脱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炉炉内预脱硅方法。
背景技术
炼钢总厂炼钢二作业区,没有铁水预脱硅,而入炉铁水硅数超过0.6%约占40%,这部分铁水不仅增加渣料消耗,而且过程操作难于控制,引起钢铁料消耗增加,因此在目严峻的前形势下,在转炉炉内进行预脱硅,与预处理脱硅相比以氧气为脱硅剂既能提高熔池温度,减少温度损失,又减少过程中喷溅和扒渣过程中引起的金属料消耗,不仅可以实现减少熔剂消耗,实现少渣冶炼,而且有利于冶炼高品质的低磷钢种,适应当前降本增效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铁水“三脱”(脱硅、脱硫、脱磷)处理和转炉双联工艺的条件下,进行转炉预脱硅的方法,并且在顺利放渣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铁损情况下,实现少渣冶炼。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转炉炉内预脱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铁水条件:铁水中Si的重量百分比≥0.6%;
2)氧压控制分阶段控制:前6min氧压控制在0.90~0.95MPa,供氧流量在320~350m3/min,6~7.5min氧压控制在0.85~0.90MPa,供氧强度控制在300~320m3/min;
3)枪位采用低枪位控制:吹炼开始1.5min内,枪位控制在1.5~1.8m,1.5~8min时间内枪位控制在1.1~1.3m之间;
4)物料控制:
a.采用全留渣操作方式;
b.根据铁水不同硅含量和铁水温度进行对物料进行渣料配比,见下表:
5)放渣时间控制:最佳放渣时间在7min~8min之间;
6)放渣目标碳温控制:放渣温度控制在1490℃~1530℃,碳控制在2.80%~3.20%之间。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种转炉炉内预脱硅方法,通过在转炉炉内预脱硅,使熔剂消耗(轻烧+白灰)从原来的平均75kg/t,降低到53kg/t,同时对氧压、流量、枪位、物料配比和放渣时机的优化,避免了以前出现中途放渣带铁多或者放渣困难的情况,实现了在最大限度降低钢铁料消耗,同时实现了少渣冶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铁水成分如下:
1)出钢后直接溅渣,将上一炉的7t炉渣全部留在炉内;
2)转炉吹炼前调整供氧流量,设为340m3/min,吹炼后氧压为0.94MPa;
3)根据铁水不同硅含量和铁水温度进行对物料进行渣料配比,如下表可知,需要加入5kg/t的菱镁石;
4)开吹以后枪位为1.8m,吹炼1min时,按照5kg/t钢一次性加入菱镁石,同时枪位下降至1.6m,30s后逐步下调枪位至1.3m,根据炉内反应情况,枪位在1.1m~1.3m之间调整;
5)吹炼至6min时,供氧流量减到310m3/min,枪位在1.3m;
6)吹炼7.5min抬枪放渣,温度为1502℃,碳为3.08%。
实施例2铁水成分如下:
1)出钢后直接溅渣,将上一炉的6t炉渣全部留在炉内;
2)转炉吹炼前调整供氧流量,设为340m3/min,吹炼后氧压为0.95MPa;
3)根据铁水不同硅含量和铁水温度进行对物料进行渣料配比,如下表可知,需要加入10kg/t轻烧白云石,5kg/t的菱镁石;
4)开吹以后枪位为1.8m,同时按照10kg/t加入轻烧白云石,同时枪位下降至1.6m,吹炼1min时,按照5kg/t钢加入菱镁石,枪位不变,30s后逐步下调枪位至1.2m,根据炉内反应情况,枪位在1.1m~1.3m之间调整;
5)吹炼至6min时,供氧流量减到320m3/min,枪位在1.2m;
6)吹炼8min抬枪放渣,温度为1527℃,碳为2.95%。
上面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对其进行等同变化和修饰,均在本专利技术保护方案的范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69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转轮双涡旋机构的流体机械
- 下一篇:螺杆式混凝土输送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