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爆炸波模拟复合加载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05513.1 | 申请日: | 2014-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36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穆朝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13 | 分类号: | G01N3/313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王菊珍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爆炸 模拟 复合 加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试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爆炸波模拟复合加载装置。
背景技术
近期在战争中使用的常规武器向高精度、大当量发展,常规武器的爆炸能量越来越大,爆炸冲击波荷载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但同时这个时期是防护工程迅速发展时期,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在防护工程中应用,但在测试半地下防护工程抗压力的实验中仍然需要在野外进行测试,而野外测试及其耗费炸药,且难以模拟准确的爆炸波波形,目前仍然缺乏爆炸波冲击半地下工程的模拟加载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爆炸波模拟复合加载装置,该装置可以模拟爆炸物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波形,为半地下防护工程抗大当量爆炸物冲击波的参数提供方便,减小与真实环境中爆炸冲击波参数的误差,并且节省模拟爆炸物的药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爆炸波模拟复合加载装置,包括爆室以及管体,爆室是一个长方体,管体与爆室密封连接,管体内填充空气,管体的末端设置第一传感器,第一传感器通过导线与示波器连接,管体分为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为一体结构,第一管体靠近爆室,第二管体的底部开口,第二管体的开口处与土壤接触,土壤内由上而下均匀设置若干第二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分别通过导线与示波器连接。
优选的,管体为方形管;
优选的,第一管体的截面为0.8×0.4m,第二管体的截面为0.8×1.2m,第二管体与第一管体的高度差为0.8m;
优选的,第二管体内的土壤的高度为0.8m;
优选的,管体的总长度为22m,且第一管体的长度为7m;
优选的,爆室的长、宽、高分别为2m、1m、1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管体分为两部分,充分模拟半地下防护工程的环境,爆炸冲击波沿管体内向前行进,当冲击波行进到管体末端端头时,管体端面反射冲击波形成反射超压波,第一传感器将收集的信号传送到示波器,在示波器中显示出爆炸冲击波的波形,而第二传感器则将收集的信号传送至同一示波器,根据测量与真实爆炸环境相似的土壤冲击波波形以及反射超压波波形,再通过量纲分析确定爆炸冲击波的波阵面反射和入射超压以及无量纲正压的作用时间的变化规律、管体端头壁面荷载与有效装填爆炸物密度的关系、管体内的土中应力波的传播和变化规律,为半地下防护工程建造时的性能参数提供参考,减小与真实环境中爆炸冲击波参数的误差。
管体设置为方形管,便于固定;第一管体的截面为0.8×0.4m,第二管体的截面为0.8×1.2m,第二管体与第一管体的高度差为0.8m,爆室的长、宽、高分别为2m、1m、1m,使管体和爆室分布合理,节约空间;第二管体内的土壤的高度为0.8m,确保管体接触的土壤深度足够,便于测量土壤内应力波的传播;管体的总长度为22m,且第一管体的长度为7m,使第二管体与土壤接触的截面足够大,长度足够长,便于记录爆炸物爆炸冲击波的波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其中,1.爆室2.管体3.第一管体4.第二管体5.土壤6.第一传感器7.第二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爆炸波模拟复合加载装置,包括爆室1以及管体2,爆室1是一个长方体,爆室1的长、宽、高分别为2m、1m、1m,爆室1的侧壁开有小孔,管体2与爆室1密封连接,管体2填充空气,管体2的末端设置第一传感器6,第一传感器6通过导线与示波器连接,管体2分为第一管体3和第二管体4,管体的总长度为22m,且第一管体3的长度为7m,第二管体4的长度则为15m,管体2设置为方形管,且第一管体3的截面为0.8×0.4m,第二管体4的截面为0.8×1.2m,第一管体3与第二管体4为一体结构,第一管体3靠近爆室1,第二管体4的底部开口,第二管体4的开口处与土壤5接触,第二管体4内的土壤5的高度为0.8m,土壤5内由上而下均匀设置若干第二传感器7,第二传感器7分别通过导线与示波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55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