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析废液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03995.7 | 申请日: | 2014-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39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春雨;乔瑞平;迟娟;陈广升;赵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天(北京)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4B28/00;C02F1/66;C02F1/70;C02F1/52;C02F1/56;C02F101/20;C02F10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维诗律师事务所 11393 | 代理人: | 杨安进 |
地址: | 100082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析 废液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析废液的处理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含Cr6+、Cr3+、Fe3+废液的处理方法,尤其适用于重铬酸钾法测定COD分析产生的废液。
背景技术
实验室分析测试经常产生大量的废液,如重铬酸钾法测定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重铬酸钾测定铁矿石中的铁、重铬酸钾法测定土壤的有机质等所产生的分析废液,含有Cr6+、Cr3+、Fe3+等离子的废液,若直接排放不仅造成环境的污染,而且也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COD是一个评价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性的重要指标。尤其是针对工业废水,实验室中经常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废水的COD,测定时需要消耗大量的硫酸、重铬酸钾,以及少量的硝酸银作催化剂和硫酸汞作掩蔽剂等。当测定高氯废水样品时,消耗的硝酸银和硫酸汞的量将会大量增加。重铬酸钾法测定废水的COD的优点是样品中有机污染物氧化比较完全,测定结果准确、重现性好。但是,在测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液体,其中含有大量的硫酸、铬、汞、银、铁、钾等金属离子以及一些残留的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等。COD测定废液因含有大量的硫酸而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如果直接排放于下水管道中,会严重腐蚀管道;含有的六价铬毒物很强,进入环境中,对环境有持久危险性。例如六价铬很容易被人体吸收的,它可通过消化、呼吸道、皮肤及粘膜侵入人体,皮肤接触会产生皮炎和湿疹,长期或短期接触或吸入时有致癌危险;含有的无机汞毒性大,经微生物等的作用后有可能会变成毒性更大的有机汞。
因此,COD测定废液腐蚀性强、毒性大,如果直接排放,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人们的安全和健康。另一方面,也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所以,很有必要对实验室中测定水样COD时产生的废液进行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处理。
目前对含有Cr6+、Cr3+、Fe3+等离子废液的处理方法主要有沉淀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还原法、置换法、电解法及铁氧体等。
1、还原法
六价铬在酸性条件下的还原反应速率较快,经还原后可以转化为毒性很低的三价铬。常用的还原剂包括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连二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硫酸亚铁、二氧化硫、水合肼、铁屑铁粉、铜屑铜粉、锌粒、硼氢化钠等。
如申请的发明专利201210019667.7描述了一种重铬酸钾法在线测定COD产生的废液的处理方法。主要采用还原法将六价铬Cr6+(一般酸性溶液中以Cr2O72-形式存在)转化为毒性很低的Cr3+,然后采用加碱沉淀的方法分离除去重金属;如采用铝屑将Ag+与废液中剩余的Cr6+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单质Ag和Cr3+,过滤可得到银粉。然后用氨水或者强碱氢氧化钠使Al3+、Hg2+、Cr3+产生沉淀,从而得到Al(OH)3、HgO、Cr(OH)3等固体;如采用铜屑或硼氢化钠等,可以将汞离子置换为单质汞。
2、沉淀法
采用氯化物沉淀法可以使废液中的Ag+转化为AgCl沉淀,然后在分离后的上清液中加入FeSO4·7H2O,以还原过量的Cr6+为Cr3+。然后,加碱调pH值,加硫化钠使Cr6+、Fe3+、Hg2+等共沉淀为硫化物。沉淀完全后,上清液直接排放,废渣做危险废物处理。
3、吸附法
采用添加吸附剂的方法也可以对废液中的重金属离子进行吸附去除,常用的吸附剂包括活性炭、硅藻土、膨润土、沸石等。如根据膨润土的吸附交换特性,利用壳聚糖在酸性溶液中带有正电荷的特性,将壳聚糖负载在膨润土上,制成改性膨润土吸附剂用于处理实验室含铬废液,效果较好。
4、离子交换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天(北京)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天(北京)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39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