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水中六六六、DDT残留含量的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03981.5 | 申请日: | 2014-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602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发明(设计)人: | 邱自兵;王志苗;岳瑞江;何婷;成院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宇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力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13 | 代理人: | 龚健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水 六六六 ddt 残留 含量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合物含量的检测方法,具体是一种海水中六六六、DDT残留含量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六六六(α-1,2,3,4,5,6-Hexachlorocyclohexane ),又名六氯环己烷,分子式C6H6Cl6 ,对酸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或锌、铁 、锡等存在下易分解,长期受潮或日晒会失效。化学结构式:
。
DDT(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又名滴滴涕,化学名为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化学式(ClC2H4)2CH(CCl3) ,可用于防止农业病虫害,以及疟疾伤寒等由蚊蝇传播的疾病。化学结构式:。
六六六,1825年由英国化学家M.法拉第首次合成,20世纪40年代初由英国的R.E.斯莱德和法国的A.迪皮尔等同时发现其杀虫性质。1945年由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开始投产。六六六是作用于昆虫神经的广谱杀虫剂,兼有胃毒、触杀、熏蒸作用,由于用途广、制造容易、价格便宜,50~60年代在全世界广泛生产和应用,在中国也曾是产量最大的杀虫剂,对于消除蝗灾、防治农林害虫和家庭卫生害虫,起过积极作用。六六六因长期大量使用后使害虫产生抗药性,药效日减;又因其不易降解,在环境和生物体内造成残留积累,其中β异构体是最稳定的,在环境中持久性最长,在脂肪组织中β异体比γ异构体的积累能力高10-30倍。许多国家在70年代已停止使用。中国从1983年起停止生产。
DDT,1874年被分离出来,1939年由瑞士化学家Paul Muller发现其杀虫作用。二战期间广泛用于对抗黄热病、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虫媒传染病。也应用于农业领域增产增收。同时DDT在全球抗疟疾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DDT进入食物链,会在动物体内富集,特别是氯化烃会干扰鸟类钙的代谢,致使其生殖功能紊乱,导致一些食肉和食鱼的鸟类接近灭绝。一些昆虫也会对DDT逐渐产生抗药性。
据此,许多国家立令禁止生产使用六六六、DDT等有机氯杀虫剂。但是由于有机氯杀虫剂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环境中难以降解,特别是在食物链中容易富集,因此及时对海水中六六六、DDT的监测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水中六六六、DDT残留含量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六六六、DDT残留量检测前处理时间长、使用有机溶剂多的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海水中六六六、DDT残留含量的检测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A、配置六六六、DDT标准溶液:用正己烷分别配置六六六、DDT的标准溶液并用正己烷进行逐级稀释,得到多种浓度的六六六、DDT标准贮备溶液,进而配置一系列浓度的六六六、DDT标准溶液;
B、绘制色谱图标准曲线:对步骤A制备的一系列浓度的六六六、DDT标准溶液分别进行色谱分析,通过计算机绘制六六六、DDT的色谱图标准曲线,并计算出六六六、DDT标准溶液的峰面积、准曲线方程和线性相关性;
C、海水样品前处理:将海水样品稀释N倍,稀释后海水样品为测试溶液,用聚丙烯酰胺萃取头对海水样品进行萃取,萃取时间为30-60min;
D、对测试溶液进行检测并计算样品中六六六、DDT的浓度C测,包括以下步骤:
D1、将步骤C萃取好的萃取头进行色谱分析,并通过计算机绘制海水样品的色谱图曲线;
D2、根据绘制的海水样品的色谱图曲线计算出测试溶液的峰面积Y,并通过步骤B得到的标准溶液的峰面积和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出测试溶液的六六六、DDT的浓度X,即C测;其中,测试溶液检测时的色谱条件和步骤B采用的色谱条件相同;
D3、按公式C样=C测×N计算海水样品中六六六、DDT的浓度C测。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B色谱分析时色谱条件如下:
色谱柱:Rtx-5;
进样口温度:260℃;
检测器温度:260℃;
柱温度程序:
。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C中所述的聚丙烯酰胺萃取头直径为85μm,对海水样品进行萃取的时间为4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宇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宇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39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