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真空吸附装置及其操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03032.7 | 申请日: | 2014-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37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姚振强;忻晓蔚;徐正松;胡俊;孙姚飞;许胜;侯耀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4B41/06 | 分类号: | B24B41/06;B24B7/24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吸附 装置 及其 操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真空吸附装置及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光学玻璃、陶瓷材料、不锈钢以及其他非铁磁性材料广泛应用于精密仪器、高精度测量仪器中。而在该类材料加工过程中,真空吸附装置应用广泛。以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实验为例,需要众多高精度大尺寸光学玻璃,而磨削作为主要加工手段,对光学玻璃平面磨削的安装精度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现有真空夹具难以满足定位精度。因此,需要一种可靠方便的真空吸附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了现有的真空夹具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真空吸附装置及操作方法。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真空吸附装置,包括:底座1、柔性吸附盘2、吸附盘定位装置3、工件定位装置5以及接头及管件6;
柔性吸附盘2安装于吸附盘定位装置3上;吸附盘定位装置3安装于底座1上;吸附盘定位装置3设置有内孔;工件定位装置5安装于底座1四周,工件定位装置5用于通过移动来调整工件4相对于底座1的位置;吸附盘定位装置3下部通过接头及管件6与真空泵相连接,并用于通过柔性吸附盘2变形完成柔性吸附盘2对工件4的吸附,使工件4与底座1上端面紧密贴合。
优选地,还包括工件4,其中,柔性吸附盘2与工件4紧密贴合形成空腔,且此空腔内的气体压力能够自由调节,用于吸附工件4。
优选地,吸附盘定位装置3与底座1的相对位置能够进行调整。
优选地,内孔能够使柔性吸附盘2与工件4之间的气体通过。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上述的真空吸附装置的操作方法,包括如下操作步骤:
首先,将底座1固定在所要安装的磨床工作台之上;
其次,对底座1上端面进行平面磨削,保证装置上端面的平面度以及与磨床工作台平面的平行度;
再次,调整吸附盘定位装置3使柔性吸附盘2相对于底座1位于合适位置;
之后,利用真空吸附装置四周的工件定位装置5定位工件4位置;
最后,利用真空泵通过接头及管件6对柔性吸附盘2与工件4形成的空腔抽真空,柔性吸附盘2产生变形,并带动工件4与底座1上端面贴合,完成工件4的定位装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真空吸附装置及操作方法的采用,可以显著提高光学玻璃、陶瓷材料、不锈钢以及其他非铁磁性材料工件定位精度。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 为底座;
2 为柔性吸附盘;
3 为吸附盘定位装置;
4 为工件;
5 为工件定位装置;
6 为接头及管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种真空吸附装置包括:底座1、柔性吸附盘2、吸附盘定位装置3、工件4、工件定位装置5、接头及管件6。
柔性吸附盘2与工件4紧密贴合形成空腔,且此空腔内的气体压力可以自由调节,用于吸附工件4;柔性吸附盘2固定于吸附盘定位装置3上;吸附盘定位装置3固定于底座1上,并可对吸附盘定位装置3相对底座1的位置进行调整;吸附盘定位装置3有内孔,可以使柔性吸附盘2与工件4之间的气体通过;工件定位装置5固定于底座1四周,通过工件定位装置移动调整工件4相对于底座1的位置;吸附盘定位装置3下部通过接头及管件6与真空泵相连接,并通过柔性吸附盘2变形完成柔性吸附盘2对工件4的吸附,使工件4与底座1上端面紧密贴合。
本发明工作时,首先,将底座1固定在所要安装的磨床工作台之上;其次,对底座1上端面进行平面磨削,保证装置上端面的平面度以及与磨床工作台平面的平行度;再次,调整吸附盘定位装置3使柔性吸附盘2相对于底座1位于合适位置;之后,利用真空吸附装置四周的工件定位装置5定位工件4位置;最后,利用真空泵通过接头及管件6对柔性吸附盘2与工件4形成的空腔抽真空,柔性吸附盘2产生变形,并带动工件4与底座1上端面贴合,完成工件4的定位装夹。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30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