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柴油副产甘油的生产工艺及其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02039.7 | 申请日: | 2014-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241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明;杨锦梁;肖达明;谢芬;许梅芳;石昌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卡特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31/22 | 分类号: | C07C31/22;C07C29/7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张晓霞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柴油 甘油 生产工艺 及其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柴油副产甘油的生产工艺及其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生物柴油又称为生质柴油,是用未加工过的或者使用过的植物油以及动物脂肪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制备出来的一种被认为是环保的生质燃料。这种生物燃料可以像柴油一样使用。生物柴油最普遍的制备方法是酯交换反应。由植物油和脂肪中占主要成分的甘油三酯与醇(一般是甲醇)在催化剂存在下反应,生成脂肪酸酯。脂肪酸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与柴油非常相近甚至更好,因此市场前景非常好。由于生物柴油副产甘油中含有甲酯、甘油脂、皂、碱等杂质,提纯非常困难,好多小型生物柴油厂将其加入其它副产能出售,但是严重影响了其它副产的质量,生物柴油副产甘油一直制约着生物柴油企业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提纯质量高的一种生物柴油副产甘油的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物柴油副产甘油的生产设备,包括副产甘油预热器、静态混合器、反应罐、蝶式离心机、酸化油槽、粗甘油槽、氯化钾槽和管路;所述副产甘油预热器的出口通过管路连通静态混合器的入口;所述静态混合器的出口通过管路连通反应罐的入口;所述反应罐的出口通过管路连通蝶式离心机的入口;所述蝶式离心机的三个出口分别通过管路连通、酸化油槽、粗甘油槽和氯化钾槽。
所述副产甘油预热器的入口接待处理的副产甘油;所述静态混合器的入口接浓盐酸。
一种生物柴油副产甘油的生产工艺,采用前述的生产设备,将副产甘油接入副产甘油预热器加热到85~95℃,然后将其与浓度为35~38%的浓盐酸一起通过管路进入反应罐进行反应25~35分钟;然后通过蝶式离心机进行分离,轻相收集入酸化油槽、重相收集入粗甘油槽、残渣收集入氯化钾槽。
所述反应罐内进行反应时,调节PH值为6~7。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积极的效果:(1)现有的分离设备都是普通离心机,因此还需要将甘油与酸化油再一次分离,本发明采用蝶式离心机可以将酸化油与甘油及渣直接分开,使用起来更加简便和高效。(2)本发明采用静态混合器,它利用固定在管内的混合单元体改变流体在管内的流动状态,以达到不同流体之间良好分散和充分混合的目的,混合效果好,为下一步的反应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为:
副产甘油预热器1、静态混合器2、反应罐3、蝶式离心机4、酸化油槽5、粗甘油槽6、氯化钾槽7、管路8。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本发明的一种生物柴油副产甘油的生产设备,包括副产甘油预热器1、静态混合器2、反应罐3、蝶式离心机4、酸化油槽5、粗甘油槽6、氯化钾槽7和管路8;所述副产甘油预热器1的出口通过管路8连通静态混合器2的入口;所述静态混合器2的出口通过管路8连通反应罐3的入口;所述反应罐3的出口通过管路8连通蝶式离心机4的入口;所述蝶式离心机4的三个出口分别通过管路8连通、酸化油槽5、粗甘油槽6和氯化钾槽7。所述副产甘油预热器1的入口接待处理的副产甘油;所述静态混合器2的入口接浓盐酸。
采用上述设备的生产工艺为:将副产甘油接入副产甘油预热器1加热到85~95℃,然后将其与浓度为35~38%的浓盐酸一起通过管路8进入反应罐3进行反应25~35分钟,调节PH值为6~7;然后通过蝶式离心机4进行分离,轻相收集入酸化油槽5,返回酯化工序回用;重相为淡黄色甘油,收集入粗甘油槽6,含量在65%,可直接出售给甘油厂,由甘油厂进一步提纯为精甘油;残渣收集入氯化钾槽7,经过重结晶后作为钾肥销售。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卡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卡特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20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效双螺旋分离型模具水路
- 下一篇:一种横走式单边型机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