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带池数据交换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01230.X | 申请日: | 2014-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6822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孔令斌;陈奎林;段然;吕锐新;袁雁南;崔春风;易芝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2/00 | 分类号: | H04W7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郭润湘 |
地址: | 10003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带 数据 交换 装置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带池数据交换装置及方法,交换装置包括:物理层协议处理单元,与RRU连接,用于接收来自RRU的第一数字基带数据,并对第一数字基带数据进行物理层协议处理,获得第二数字基带数据;第一数据压缩单元,用于对第二数字基带数据进行压缩处理,获得第三数字基带数据;第一数据分组单元,用于对第三数字基带数据进行封装处理,获得第四数字基带数据;交换单元,用于将第四数字基带数据传输至高层协议处理单元中,以使高层协议处理单元能够对第四数字基带数据进行高层协议处理,以获得高层协议处理后的第五数字基带数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带池数据交换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业务迅猛增长,通信网络面临着高额的能耗、高涨的建设运维成本、紧张的频谱资源、快速增长的业务流量、日趋严峻的成本压力等诸多挑战。无线接入网络(RAN,Radio Access Network)需要不断增加基站数量,通过小区分裂等手段提高网络容量,密集部署的基站进一步导致相邻小区的无线信号干扰严重,同时,孤立的基站不能有效处理潮汐效应产生的动态网络负载,基站平均利用率低。因此,传统的无线接入网络需要向集中化处理、协作式无线电、实时云计算的(C-RAN,Centralized,Cooperative,Cloud RAN)演进,从而降低建站运营成本,提高频谱效率,共享处理资源,减少能源消耗。
现有的C-RAN架构基于分布式的射频拉远单元(RRU,Radio Remote Unit)和集中式的室内基带处理单元(BBU,Building Baseband Unit)构成的基带池(BBU pool)。按照射频处理和基带处理分离、主控时钟和基带处理分离的方式,形成两种C-RAN聚合架构。
第一种方式如图1所示,基带池通过传输网络连接分布式的RRU,所有的数字基带,即层1/层2/层3协议栈(L1/L2/L3)在基带池进行处理,RRU仅负责射频收发。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多个基站之间的协作化处理方便,缺点是基带池和RRU之间的传输网络需要传输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的高速同向正交(I/Q,In-phase/Quadrature)信号,带宽要求很高,如时分长期演进(TD-LTE,Time Division Long TermEvolution)的8天线20MHz单载波RRU的CPRI接口要求9.8304Gbps带宽。
第二种方式如图2所示,将数字基带的L1物理层处理分离出来,放到RRU侧,L2/L3协议栈在基带池进行处理,RRU及数字前端负责射频收发和L1处理。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基带池和数字前端之间只需要传输L1和L2之间的用户数据,大大降低对传输网络带宽的要求,缺点是由于RRU侧处理部分数字基带功能,需要增加专用时钟同步设备,升级灵活性小,不利于多个基站之间共享处理资源,不利于无线信号的协作化。
因此,由于上述的现有技术方案都是在基带池和RRU之间进行数据交换,这种前端交换方案在传输带宽、时钟同步等方面要求高,导致不利于系统升级和扩容以及不利于基带池的资源共享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基带池数据交换装置及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无线接入网络存在的对传输带宽、时钟同步等方面要求高,导致不利于系统升级和扩容以及不利于基带池的资源共享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12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下行缓存数据上报方法及设备
- 下一篇:分布式天线系统及其传输功率分配方法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