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梳理机的丝网牵伸组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390000335.2 | 申请日: | 2013-03-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247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 发明(设计)人: | 克里希纳库马尔·那罗亚纳斯瓦密;玛尼·戈文德哈拉贾卢;达克西拉姆迪·拉玛沙米;戴维·德哈马穆 | 申请(专利权)人: | 拉卡什米机械厂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1G15/64 | 分类号: | D01G15/64 |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郑小粤;贾满意 |
| 地址: | 印度泰米*** | 国省代码: | 印度;IN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梳理 丝网 牵伸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披露内容的实施方式涉及织物纤维加工机械中的一种丝网牵伸组件。更具体而言,本披露内容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集成在宽型梳理机(即工作宽度超过1m、优选为1.5m的梳理机)内的丝网牵伸组件。
背景技术
梳理是一个机械工序,即打开、去除残屑和棉结,对废棉和杂乱的纤维团块进行破碎,然后对每根纤维进行排列,以使它们基本相互平行。最后,将混合的抖松形式的织物材料转变为一个柔软、无捻丝的梳条形式的细绳。送至梳理机的纤维毡应具有高度的均匀性,以确保一致的开启和梳理。这种均匀性通过采用滑槽式进料系统实现,该系统的目的是向梳理机送入堆积密度和线性密度都均匀的纤维片。
被刺辊系统打开并清洁的纤维通过剥离操作被转至主滚筒上。由滚筒从刺辊上剥离的纤维被转送至位于主滚筒与扁平件之间的梳理区。原则上,当两个表面的丝网以相反方向倾斜,且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使得一个表面越过另一个表面、采用针布交叉配置时,梳理操作完成。扁平件是抵靠在高速滚筒上、以非常低的速度转动的罩有丝网的杆。
从梳理区出来的纤维形成一个非常薄的丝网。丝网的重量由梳理的程度决定,例如扁平件或滚筒的设置、相对梳理速度以及滚筒和扁平件上的布的类型。丝网被另一个称为落纱机的滚筒从主滚筒上取下。落纱机表面速度相比滚筒表面速度的实质性降低会造成凝聚效果。纤维丝网被剥棉罗拉从落纱机上剥离下来,然后它被穿过一对挤压或碾压辊,之后最终在宽度上累积,成为纤维束的形式。砑光辊压缩纤维束,以使材料具备更好的完整性和稳定的流速。纤维束或粗梳生条继续向上行进至导轮上方,以进入缠卷系统。该系统由一个喇叭形导块和另一对砑光辊组成,它们将粗梳生条经过一个回转管送入粗梳生条罐内。梳条的送入速度在每分钟约40m至300m之间变化。
除这些情况之外,宽型梳理技术为人所熟知的还包括,其梳理滚筒的工作宽度约为1m至2m,优选为1.5m。宽型梳理机的优势可通过与常规梳理机的比较呈现出来。例如,将1.5m宽梳理机与1m宽梳理机进行比较,在1.5m梳理机中,纤维密度增加至1.5倍,而不会影响在经济上的更高生产率下产出质量的劣化几率。
上述细节显示出用于处理称为“丝网”的个别化纤维薄片的机器运行之精细程度, 丝网最后会被压缩为梳条。梳理机的任务是对个体纤维进行打开,消除短纤维、杂质和灰尘,解开棉结,纤维混合,梳条取向,以及梳条成形。其中,纤维取向良好的梳条质量在织物纺纱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梳理机内,随着纤维被从滚筒中去除,丝网开始在落纱机内形成。落纱机以比滚筒速度低得多的表面速度转动。
一个已知的情况是,纤维的牵伸有助于对梳理机内所形成的钩头进行平行布置。梳理丝网内的纤维统一性不足,且方向不一致。关于梳条、粗纱或纤维束牵伸的已知情况是,牵伸是拉长纤维束的过程,目的是使纤维顺应纤维束的方向,并减小其线性密度。在罗拉牵伸系统中,纤维束要经过一系列罗拉组,每一个罗拉组均以高于前一罗拉组的表面速度转动。在牵伸中,纤维之间必须通过克服粘聚摩擦力而实现尽可能均匀的相对运动。
在本文中,均匀是指所有纤维均被可控地重新布置,其相互之间的移位与牵伸程度相符。此类装置适用于牵伸梳条、粗纱或纤维束,因为梳条、粗纱或纤维束足够粗或被立即扭转,从而几乎不存在纤维包裹住前罗拉的问题。已经知道的是,在成对的罗拉或皮圈之间对梳理丝网内的纤维进行牵伸量相对较小的牵伸,分开一个被称为夹持距离的间隙,去除钩头,并使梳理工序中的浪费较少。在现有技术US 3119152和1029/KOL/2005中披露了这种具有多种实施方式的牵伸组件。
如US 3119152所披露,为使丝网牵伸具有有益效果,为对丝网进行牵伸而形成的两个起轧点之间的距离不超过纤维全长的50%。用于牵伸丝网的表面速度比必须大于1,以实现纤维的牵伸和增加对齐度。多数情况下,优选采用1.5至4的牵伸比,最优比率为3。
图1和图2为使出自现有技术US3119152中所披露梳理机的落纱滚筒1的丝网内的织物纤维实现平行化的方法的各种实施方式。接收点6由凸杆7确定。起轧点8由夹持罗拉3或上段皮带或皮圈2'与下段牵伸皮带2或皮圈2之间的第一接触点确定。夹持距离由接收点6与起轧点8之间的距离确定。最佳夹持距离为纤维全长的30-50%。点8与8'之间的距离被称为夹持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拉卡什米机械厂有限公司,未经拉卡什米机械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900003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丝杆调节工具
- 下一篇:带有上料装置的纺丝熔融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