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诸如手提箱、拉杆箱、行李箱和类似物的便携式容器及相关的配件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78690.6 | 申请日: | 2013-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3106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M·托尼里 | 申请(专利权)人: | GT线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5C5/14 | 分类号: | A45C5/14;A45C5/03;A45C13/02;A45C7/00;B25H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0 | 代理人: | 胡春光,张颖玲 |
地址: | 意大利克***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诸如 手提箱 拉杆 行李箱 类似物 便携式 容器 相关 配件 | ||
1.一种便携式容器,所述便携式容器是手提箱、拉杆箱或行李箱,所述便携式容器包括至少一个壳(2),所述至少一个壳(2)限定出用于容纳物件的内部隔室(2a),所述便携式容器包括至少一个托盘(3),所述至少一个托盘(3)能够被稳定地布置在所述壳(2)内并且能够被选择性地取出,以使包含在所述至少一个托盘(3)中的物件容易且实用地移动,甚至在所述托盘(3)距所述壳(2)一定距离处时也使包含在所述至少一个托盘(3)中的物件容易且实用地移动,所述便携式容器进一步包括用于将所述托盘(3)可拆卸地联接至所述壳(2)的联接构件,以用于稳定地容纳所述托盘(3),所述联接构件包括多个相互对准的凹口(3c),所述凹口(3c)沿肋板(3d)的端部部分形成,所述肋板(3d)在外部从所述托盘(3)的侧壁(3b)中的一个上突出,当所述托盘(3)被布置在所述壳(2)中时,对所述壳(2)的轮(2c)进行旋转支撑的轴(2b)能够至少部分地插入到所述凹口(3c)中,以用于进一步阻碍基部表面(3a)相对于底面(4a)的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2)包括第一壳半部(4)和第二壳半部(5),所述第一壳半部(4)和第二壳半部(5)相互铰接并且能够在完全打开的形态和关闭形态之间移动,所述托盘(3)包括基部表面(3a)和四个侧壁(3b),当所述托盘(3)被布置在所述壳(2)中时,所述基部表面(3a)面向所述第一壳半部(4)的底面(4a)并平行于所述第一壳半部(4)的底面(4a),所述四个侧壁(3b)垂直于所述基部表面(3a),并且当所述托盘(3)被布置在所述壳(2)中时,所述四个侧壁(3b)分别面向所述第一壳半部(4)的四个侧面(4b)并平行于所述第一壳半部(4)的四个侧面(4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3)的所述基部表面(3a)具有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第一壳半部(4)的所述底面(4a)的形状和尺寸互补,当所述托盘(3)被布置在所述壳(2)中时,所述侧壁(3b)中的每一个紧靠相应的侧面(4b),以便阻碍所述基部表面(3a)相对于所述底面(4a)的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容器,其特征在于,可拆卸的所述联接构件包括至少一个相应的保持元件(7),所述保持元件(7)在内部从所述第二壳半部(5)的边缘(5a)突出,在所述壳(2)的所述关闭形态下,当所述托盘(3)被布置在所述壳(2)中时,所述至少一个保持元件(7)紧靠所述托盘(3)的至少一个相应的侧壁(3b)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一项所述的便携式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容器包括面板(8),所述面板(8)被可拆卸地布置以便在与所述基部表面(3a)相反的一侧将所述托盘(3)关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容器包括至少一个手柄(10),在与所述基部表面(3a)相反的一侧,所述至少一个手柄(10)布置在至少一个所述侧壁(3b)的至少一个所述顶部处,以用于将所述托盘(3)以及包含在所述托盘(3)中的物件容易地取出并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容器包括布置在相应的侧壁(3b)的所述顶部上的相互相对的两个所述手柄(10),所述手柄(10)中的每一个可在用于最小占用空间的第一形态和用于移动的第二形态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形态下,所述手柄(10)中的每一个至少部分地被包含在沿所述相应的侧壁(3b)设置的相应的凹口(11)中,在所述第二形态下,所述手柄(10)中的每一个至少部分地从所述相应的凹口(11)取出,并且反之亦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10)中的每一个由U型支架构成,所述U型支架包括能够在所述相应的凹口(11)中移动的两个相互平行的臂(10a),所述臂(10a)在相应的第一端部处通过能够被使用者握持的横梁(10b)相互连接,所述臂(10a)在与所述横梁(10b)相反的一侧通过枢轴(10c)相互连接,所述枢轴(10c)能够在沿所述相应的侧壁(3b)设置的相应的引导件中滑动,以用于从所述第一形态转换至所述第二形态,并且反之亦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GT线路有限公司,未经GT线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7869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大型光伏并网发电站用智能逆变器
- 下一篇:一种接线端结构改进的蓄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