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的轿厢门锁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78349.0 | 申请日: | 2013-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927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6 |
发明(设计)人: | 北泽昌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6B13/18 | 分类号: | B66B1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黄纶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门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阻止轿厢门在楼层间打开的电梯的轿厢门锁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电梯中,在轿厢上设有锁定轿厢门的轿厢门锁定装置,以使轿厢在楼层间停止的情况下,轿厢内的乘客不会撬开轿厢门而跌落在井道内。该轿厢门锁定装置具有通过电磁线圈而动作的锁定件,仅当轿厢停靠在层站层时解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在以往的其他电梯中,在层站侧设置有解锁用凸轮,在轿厢上设有轿厢门锁定装置,该轿厢门锁定装置仅当轿厢停靠于具有解锁用凸轮的位置时才机械地解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并且也提出了一种轿厢门锁定装置,其构成为仅当层站侧的卡合部件(刀片)与轿厢侧的卡合部件(辊)抵接时解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5915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8-52839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公昭59-306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轿厢门锁定装置中,通过电磁线圈使锁定件动作,因此在停电的情况下,即使轿厢停靠于正确的位置,也可能无法从轿厢内开门而继续保持封闭的状态,必须装载电池进行应对。
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轿厢门锁定装置中,在所有的楼层,除了设置层站门卡合部件外还必须设置解锁用凸轮,在楼层数多的情况下所需的铁板量变多,设置成本也提高。
并且,在专利文献3所示的轿厢门锁定装置中,必须增大用于保持锁定状态的弹簧的保持力,以不产生针对冲击的误动作(非正常的解锁动作),由此解锁动作也变得沉重。另一方面,当轿厢侧的卡合部件与层站侧的卡合部件抵接时进行解锁动作,因此要求以比打开层站门所必需的力小的力进行动作,难以调整保持力。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以上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电梯的轿厢门锁定装置,该电梯的轿厢门锁定装置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得针对由恶作剧导致的撬开力和冲击难以发生误动作。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门锁定装置具备:锁定装置,其将轿厢门锁定在关闭位置;连杆机构,其具有连杆,该连杆以能够以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的方式设于所述轿厢门;门挡侧刀片,其通过连杆机构设于轿厢门,并且,能够沿水平方向在锁定位置与比锁定位置靠门套的相反侧的解锁位置之间移位;传递机构,其将门挡侧刀片向解锁位置的移位机械地传递至锁定装置,使锁定装置成为解锁状态;以及平衡配重,其相对于连杆的转动轴设于与门挡侧刀片相反的一侧,当轿厢位于靠站位置时,轿厢门向门套侧移动,由此,门挡侧刀片与设在层站门上的层站门卡合部件抵接而向解锁位置移位,并且,平衡配重向与门挡侧刀片相反的一侧移位。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门锁定装置中,对于轿厢门的打开动作,通过平衡配重的逆动作,抑制了施加于门挡侧刀片的惯性力,因此,能够使经由连杆机构作用于锁定装置的作用力减小,从而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得针对由恶作剧导致的撬开力和冲击难以发生误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从井道侧观察图1的层站门的主视图。
图3是从层站侧观察图1的轿厢门的主视图。
图4是沿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3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图3的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稍稍移动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7是沿图6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图6的轿厢门向打开方向进一步移动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9是沿图8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欲将图3的轿厢门在门区域外打开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轿厢门锁定装置的主视图。
图12是沿图11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图13是沿图11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的轿厢门锁定装置的主视图。
图15是示出图14的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稍稍移动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6是示出图15的轿厢门向打开方向进一步移动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7是示出欲将图14的轿厢门在门区域外打开的状态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783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