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导磁体有效
| 申请号: | 201380078149.5 | 申请日: | 2013-07-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7886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 发明(设计)人: | 江口谅;横山彰一;田村一;井上达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F6/00 | 分类号: | H01F6/00;A61B5/055;H01L39/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1100 | 代理人: | 万捷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超导 磁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导磁体,尤其涉及具有固定方式的电流引线的超导磁体。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特开平2-000306号公报(专利文献1)是公开了如下磁系统结构的现有技术文献,该磁系统包含具有固定方式电流引线的超导磁体。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磁系统的超导磁体中,电流引线具有较高的热阻。由此,在磁线圈处于持续模式(电流不流过电流引线的模式)时,降低了通过电流引线而导入的热量。此外,电流流过电流引线时,氦气从冷却剂容器通过电流引线,从而电流引线自动地得到冷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2-0003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超导磁体中,利用电磁铁线圈来控制电磁阀的开闭,从而对流过电流引线的氦气的流量进行调整。在冷却剂容器内没有充足的氦气的情况下,即便打开电磁阀,也不会有充足量的氦气通过电流引线,因此无法对电流引线进行冷却。在无法冷却电流引线的情况下,电流引线有可能因焦耳热而烧毁。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防止电流引线烧毁的超导磁体。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
基于本发明的超导磁体包括:超导线圈;以超导线圈浸渍于液状冷却剂的状态来收纳该超导线圈的冷却剂容器;包围冷却剂容器的辐射屏蔽体;收纳超导线圈、冷却剂容器和辐射屏蔽体的真空容器;对冷却剂容器的内部和辐射屏蔽体进行冷却的制冷机;电流引线,该电流引线为管状且构成从真空容器的外侧贯通到冷却剂容器的内侧并汽化得到的冷却剂的流路,并与超导线圈电连接;配置于真空容器的外侧并与电流引线电连接的电源;对冷却剂容器的内部的压力进行测量的压力计;配置于真空容器内并对电流引线的温度进行测量的温度计;以及与电源、压力计和温度计分别连接的控制部。控制部仅在压力计的测量值在设定值以上且温度计的测量值在设定值以下的情况下使电源的输出上升,从而改变流过超导线圈的电流值。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防止电流引线烧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MRI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超导磁体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同一实施方式的超导磁体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磷脱氧铜、黄铜、电解铜、SUS304的热导率与电阻率的乘积值的温度相关性的曲线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超导磁体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超导磁体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超导磁体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超导磁体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图中的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不再重复其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对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用超导磁体进行说明,但超导磁体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用于其它用途的超导磁体。此外,对圆筒形的超导磁体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一定限定于圆筒形的超导磁体,开放式超导磁体也能应用本发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MRI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MRI装置1包括静磁场产生部10和床台30。静磁场产生部10包括后述的超导磁体,在孔20内部产生静磁场。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超导磁体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超导磁体100中,在最外侧,配置有中空圆筒状的真空容器110。为了将真空容器110的内侧与外侧真空隔热,使得真空容器110例如由不锈钢或铝等非磁性材料构成。
真空容器110的圆筒中心部的空间是与孔20相对应的孔部。利用未图示的减压装置对真空容器110的内部进行减压使其成为真空。利用配置于下部的脚部对真空容器110进行支承,使孔部的中心轴呈水平方向。
真空容器110的内部配置有形状与真空容器110大致相似的中空圆筒状的辐射屏蔽体120。辐射屏蔽体120例如由铝等光反射率较高的非磁性材料构成。在辐射屏蔽体120的表面粘附有未图示的多层隔热材料(超绝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781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