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力变换装置以及冷冻空气调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74703.2 | 申请日: | 2013-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910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31 |
发明(设计)人: | 有泽浩一;下麦卓也;山川崇;植村启介;筱本洋介;汤浅健太;津村晃弘;松原则幸;楠部真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M3/155 | 分类号: | H02M3/155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1038 | 代理人: | 于丽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 变换 装置 以及 冷冻 空气调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变换装置以及冷冻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可变电压·可变频率的逆变器装置等被实用化,开拓了各种电力变换装置的应用领域。
例如,关于电力变换装置,近年来,升降压转换器的应用技术开发已经兴起。另一方面,以碳化硅等为材料的宽能带隙半导体元件等的开发也正在兴起。关于这样的新的元件,关于即便是高耐压但电流容量(电流有效值的容许值)也小的元件,以整流器为中心而被实用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60284号公报(图1)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另一方面,认为在使高效的新的元件实用化时,例如关于电流容量大的元件,由于高成本、晶体缺陷等,面向实用化存在大量的课题,为了普及尚需时间。因此,例如,在针对对空气调节装置的压缩机的马达等供给那样的电力以上的电力进行变换的电力变换装置中,使用新的元件来实现高效化的做法在现状下比较困难。
本发明考虑上述课题,提供一种能够确保高效、高可靠性等的电力变换装置等。另外,进一步降低与电力变换有关的损失。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电力变换装置,在电源与负载之间进行电力变换,具备:电压可变装置,具有防止电流从负载侧向电源侧逆流的整流部,使来自所述电源的电力的电压变化为规定的电压;转流装置,进行使在电压可变装置中流过的电流流到其它路径的转流动作;以及控制装置,进行与电压可变装置的电压可变有关的控制以及与转流装置的转流动作有关的控制,以在所述转流装置进行所述转流动作时使得产生进行所述整流部的逆恢复的电压的电流流到所述转流装置侧的方式,来构成所述转流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力变换装置,通过设置能够进行转流动作的转流装置,能够使在电压可变装置中流过的电流转流到其它路径。因此,在例如电压可变装置的动作中,能够降低从负载侧(平滑装置侧)流到电压可变装置侧(电源侧)的复原(recovery)电流,通过与例如电压可变装置中使用的元件的电流容量等无关地研究结构,能够降低电流所致的损失、流通损失。此时,通过以使为了产生进行整流部的逆恢复的电压所需的电流流向转流装置的方式,来构成转流装置,能够进一步降低不会对电力变换(电压可变)直接作出贡献的转流动作中的损失。能够通过以上那样的结构的转流装置的转流动作,减小损失,能够作为系统整体更高效地进行电力变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以电力变换装置为中心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系统的动作模式的例子(其1)的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系统的动作模式的例子(其2)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系统的动作模式的例子(其3)的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系统的动作模式的例子(其4)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复原电流的流动的图。
图7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系统中进行转流控制时的信号等的波形的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升压用整流部23的逆恢复时的复原电流的路径的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转流用整流部42的逆恢复时的复原电流的路径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以电力变换装置为中心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力变换装置中的转流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以电力变换装置为中心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以电力变换装置为中心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以电力变换装置为中心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以电力变换装置为中心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以电力变换装置为中心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以电力变换装置为中心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以电力变换装置为中心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以电力变换装置为中心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冷冻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747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