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活性物质材料和锂离子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71424.0 | 申请日: | 2013-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6938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发明(设计)人: | 森本英行;鸢岛真一;进藤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立大学法人群马大学;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G11/06;H01G11/30;H01M4/62;H01M4/505;H01M4/525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李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性 物质 材料 锂离子电池 | ||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用于利用了Li离子传导的电化学装置且使循环稳定性提高的活性物质材料。本发明通过提供以如下为特征的活性物质材料来解决上述课题,该活性物质材料用于利用了Li离子传导的电化学装置:具有可吸留放出Li离子的活性物质以及配置于上述活性物质的表面并且具有聚阴离子结构的Na离子传导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用于利用了Li离子传导的电化学装置且使循环稳定性提高的活性物质材料。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个人电脑、摄像机和手机等信息关联设备、通信设备等的快速普及,作为其电源优异的电池的开发正受到重视。另外,在信息关联设备、通信关联设备以外的领域中,例如在汽车产业界中,作为用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锂离子电池的开发正在推进。
这样的锂离子电池通常具有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以及在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形成的电解质层。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锂二次电池,其中正极活性物质层含有在表面具有固体粉末的正极活性物质,该固体粉末含有包含结晶性或非晶质的锂离子传导性固体电解质的一次粒子。另外,作为上述结晶性或非晶质的锂离子传导性固体电解质,例如举出了由通式Li1+xAlxM2-x(PO4)3(M为选自由Ti、Ge和Ze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0≤x≤1)表示的钠超离子导体(NASICON)型磷酸化合物。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电极,该电极被覆有通过具有多个无机物粒子的混合物形成的多孔性活性层。作为该无机物粒子,例如举出了通式LixAlyTiz(PO4)3(0<x<2,0<y<1,0<z<3)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8-2264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表2009-5297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例如在锂离子电池中,从确保作为传导离子的Li离子的传导路径等的观点考虑,有时使用在活性物质的表面配置了Li离子传导体的活性物质材料(专利文献1等)。在使用了这样的活性物质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等中,要求循环稳定性的进一步提高。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用于利用了Li离子传导的电化学装置且使循环稳定性提高的活性物质材料。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提供了一种活性物质材料,其是用于利用了Li离子传导的电化学装置的活性物质材料,其特征在于,具有可吸留放出Li离子的活性物质以及配置于上述活性物质的表面且具有聚阴离子结构的Na离子传导体。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活性物质的表面配置特定的Na离子传导体,能够制得可以使利用了Li离子传导的电化学装置的循环稳定性提高的活性物质材料。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上述Na离子传导体由通式Na1-wLiwM1xM22-x(AOy)z(M1是Al、Fe、In、Cr、Sc、Ga、La、Y中的至少一种,M2是Ti、Zr、Ge、Sn、Hf中的至少一种,A是P、Si、Ti、V、W、Nb中的至少一种,0≤x≤1,0<y,0<z,0≤w<1)表示。这是因为能够进一步发挥本发明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立大学法人群马大学;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国立大学法人群马大学;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714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