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焦镜头以及摄像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71334.1 | 申请日: | 2013-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099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发明(设计)人: | 泉亮太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15/20 | 分类号: | G02B15/20;G02B1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胡金珑;薛仑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焦镜头 以及 摄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数码相机、摄像机等中使用的、小型且高变倍的变焦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不断实现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装置)型图像传感器或者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图像传感器等的摄像元件的高集成化、小型化,伴随于此,在使用了CCD或CMOS的数码相机或摄像机等的摄像装置中,寻求高功能化和作为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另外,数码相机等伴随其普及,所使用的情况也在扩大。因此,由于数码相机等被谋求进一步的便携性的提高、即小型化以及轻量化,所以搭载其上的变焦镜头也被寻求进一步的小型化。进而,从扩大摄影区域的观点来看,变倍比超过10倍的变焦镜头不断普及,期待进一步的高变倍化。
作为这样的高变倍且紧凑型的变焦镜头,已知按照正负正负正(是指从物体侧起按顺序,配置了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具有负的折射力的透镜、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具有负的折射力的透镜、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这样的结构,以下相同)的5组类型的变焦镜头(参考以下的专利文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11-186417号公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086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04819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2475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根据专利文献1的变焦镜头,能够得到10倍以上的高变倍,但是为了得到良好的光学性能,透镜枚数变多,导致成本高。
接着,根据专利文献2的变焦镜头,与专利文献1的变焦镜头同样,能够得到10倍以上的高变倍,但是除了透镜枚数多之外,由于还使光圈可动,因此,驱动机构复杂化且大型化。此外,2组、3组透镜比较有光轴方向厚度,因此难以说是紧凑型的变焦镜头。相对于此,如果要使2组、3组透镜变薄,则像差等光学特性容易恶化,但是若要适当地校正该特性,则导致透镜枚数的增大,由此,有2组、3组透镜会变厚的顾虑。
另一方面,根据专利文献3的变焦镜头,能够实现15倍左右以上的高变倍且小型化,但是与专利文献1同样,透镜枚数多,会变为高成本。此外,2组、3组透镜比较有光轴方向厚度,因此难以说是紧凑型的变焦镜头,此外,在搭载在数码相机等的状态下使变焦镜头收缩这样的情况下,收缩时的厚度也变大,因此小型化受损。
再者,根据专利文献4的变焦镜头,能够进行15倍左右以上的高变倍,且能够实现小型化,但是为了确保良好的光学性能,增厚了2组、3组透镜的厚度,因此,难以说是紧凑型的变焦镜头,并且,在可收缩的变焦镜头的情况下,收缩时的厚度也变大。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数码相机或摄像机等的、紧凑型且具有高变倍比的变焦镜头以及摄像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技术方案1的变焦镜头,是从物体侧至像侧按顺序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光圈和正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4透镜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5透镜组构成,通过改变各透镜组的间隔进行变倍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T2+T3)/fW<2.58(1)
fT/fW>16.7
其中,
T2:从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厚度(mm)
T3: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厚度(mm)
fW:所述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的焦距(mm)
fT:所述变焦镜头的望远端的焦距(mm)
从物体侧至像侧按顺序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4透镜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5透镜组构成变焦镜头整体,通过改变各透镜组的间隔,能够得到高变倍下的良好的光学性能。进而,如改变各透镜组的空气间隔这样,通过将各透镜组沿光轴方向移动进行变倍以及焦点位置变化校正,像差校正的自由度增加,维持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同时,能够将全长以及最前方透镜直径紧凑化且能够确保高变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未经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713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