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尘器、集尘器的电极选择方法及集尘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80070137.8 | 申请日: | 2013-0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555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 发明(设计)人: | 上田泰稔;小岛胜久;富松一隆;加藤雅也;田中崇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环保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03C3/47 | 分类号: | B03C3/47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集尘 电极 选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尘器、集尘器的电极选择方法及集尘方法。
背景技术
燃煤或燃重油发电设备及焚化炉等工业燃烧设备中,由于燃烧,会产生含粉尘(例如颗粒状物质)及SOx的废气。为去除这些粉尘及SOx之后再将废气排放到大气中,会在燃烧设备下游一侧烟道安装废气处理设备。
废气处理设备中,将设置湿式脱硫器及集尘器等。湿式脱硫器中,例如将氧化镁(Mg(OH)2)用作吸收材料,并通过喷雾器将吸收材料提供给废气。SOx吸附于吸收材料后,将从废气中去除SOx。
集尘器中,为去除粉尘,具备使颗粒状物质带电的放电电极、以及与放电电极对向设置的集尘电极等。放电电极产生电晕放电后,废气中所含的颗粒状物质将离子化。然后,离子化的颗粒状物质被集尘电极捕集。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技术,其为了可靠捕集颗粒状物质,通过离子风,在横穿壳体中气体流动的方向上,对颗粒状物质进行加速,并利用具有离子风可穿过的规定开口率的集尘电极,捕集颗粒状物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1179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拟解决的问题
过滤袋表面流速为1~2米/分钟,但为了减小尺寸,需设为0.1米/秒以上。金属丝网单体则网格越细,捕集性能越好。另一方面,放电电极与金属丝网组合时,根据金属丝网,捕集性能将大幅变化,因此需根据金属丝网确认运转条件。
本发明目的在于,鉴于以上情形,适当选择用于集尘电极的金属丝网,提供即使高流速也能提高捕集效率的集尘器、集尘器的电极选择方法及集尘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集尘器,具备将被施以电压的放电电极;以及具有金属丝网形成的板状构件,且与所述放电电极对向设置的集尘电极,
所述板状构件的所述金属丝网,满足以下式(1)和式(2),且穿过所述金属丝网的表面流速v为v=0.1米/秒以上。
IndexT=(线间距÷2)÷开口率÷线径×表面流速······(1)
IndexT≤2······(2)
根据该结构,例如含颗粒状物质的废气被引入时,通过放电电极产生电晕放电,废气中所含的颗粒状物质将离子化,离子化的颗粒状物质则被集尘电极捕集。式(1)相当于颗粒状物质在金属丝网2个线材之间向一方线材水平方向靠近时的必需水平移动速度。此处,必需水平移动速度是颗粒状物质附着金属丝网所需的速度。
此时,金属丝网满足式(1)和式(2)后,集尘电极板状构件中金属丝网的线材表面达到适合附着颗粒状物质的条件,集尘电极的捕集效率提高。
上述发明中,还可进一步具备过滤材料,其相对于所述集尘电极,设置于与设有所述放电电极的面相反的面一侧。
根据该结构,通过进一步设置过滤材料,可提高整体捕集效率。
本发明所述的集尘器的电极选择方法,具备将被施以电压的放电电极;以及具有金属丝网形成的板状构件,且与所述放电电极对向设置的集尘电极,其中,
所述板状构件的所述金属丝网选择为,满足以下式(1)和式(2),且穿过所述金属丝网的表面流速v为v=0.1米/秒以上。
IndexT=(线间距÷2)÷开口率÷线径×表面流速······(1)
IndexT≤2······(2)
本发明所述的集尘方法,使用以下集尘器捕集颗粒状物质:具备将被施以电压的放电电极;以及具有金属丝网形成的板状构件,且与所述放电电极对向设置的集尘电极,所述板状构件的所述金属丝网,满足以下式(1)和(2),且穿过所述金属丝网的表面流速v为v=0.1米/秒以上。
IndexT=(线间距÷2)÷开口率÷线径×表面流速······(1)
IndexT≤2······(2)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适当选择用于集尘电极的金属丝网,即使高流速也能提高捕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述集尘器的纵向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述集尘器的放电电极与集尘电极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表示金属丝网2根线材的概略剖面图。
图4是表示金属丝网2根线材的概略剖面图。
图5是表示必需粉尘水平移动速度与捕集效率之间关系的图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日立电力系统环保株式会社,未经三菱日立电力系统环保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701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