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弯曲过渡表面内触头及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68952.0 | 申请日: | 2013-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853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R·瓦卡罗;J·帕拉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24/38 | 分类号: | H01R24/38;H01R9/05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秦振 |
地址: | 美国北卡***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弯曲 过渡 表面 内触头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缆连接器。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改进的无源互调失真(PIM)电气性能和机械互连特性的用于同轴连接器的内触头。
背景技术
同轴电缆连接器使用在例如需要高水平的精度和可靠性的通信系统中。
为在电缆与连接器之间建立可靠的机电互连,所希望的是,在同轴电缆的导体与同轴连接器之间具有基本上均匀的、周向的接触。与内导体的互连可以通过内触头提供,所述内触头利用多个弹簧爪牢固地接合内导体。该技术的代表是共同拥有的于2010年9月28日颁发给Nahid Islam的发明名称为Inner Conductor End Contacting Coaxial Connector and Inner Conductor Adapter Kit的美国专利No.7,803,018。
在系统安装期间,可以对连接器施加轴向力和/或旋转力,例如,当将内导体插入以与内触头接合的时候以及当所附接的同轴电缆朝着下一互连布线并操控就位和/或弯曲以便与电缆支撑件和/或保持吊架对准的时候。同轴电缆和同轴连接器相对彼此的旋转可能会损坏连接器、电缆和/或电缆/连接器互连的完整性。此外,一旦安装好,随着时间推移而施加于互连的扭曲、弯曲和/或振动可能会使连接器-电缆互连退化和/或引入PIM。
同轴电缆连接器市场中的竞争把注意力集中在改进电气性能和最小化总体成本(包括材料成本)以及安装人员培训要求上。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的用于同轴连接器的内触头。
附图说明
附图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它们结合到说明书中并构成该说明书的一部分,其中,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特征或元件,并且在这些附图标记出现的每个附图中可能没有对其进行详细描述,这些附图与上面给出的本发明的概要描述和下面给出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与内导体接合的示例性内触头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组件的示意性立体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组件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4是在开始加工成内触头之前主体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5是图4中主体的示意性立体剖视图。
图6是图4中主体在倒角之后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7是图6中主体的示意性立体剖视图。
图8是图6中主体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9是图6中主体在开槽之后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0是图9中主体的示意性立体剖视图。
图11是图9中主体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12是图9中主体在型锻之后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3是图12中主体的示意性立体剖视图。
图14是图12中主体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15是用于中空内导体的内触头的替换实施例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6是图15中内触头的示意性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认识到,同轴连接器的内触头与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之间初始插入、运动和/或对准的偏斜可能会刮擦和/或刮痕内导体的表面而产生PIM。
刮擦和/或刮痕被认为部分是由于通过形成内触头的弹簧爪的传统方法产生的弹簧爪接触区域的侧面处的尖锐边缘而导致的,例如通过锯切等横跨内导体的端部加工而形成弹簧爪,导致其间留下尖锐边缘。沿着尖锐边缘留下的碎片和/或毛边还可能产生金属碎屑,而金属碎屑则能够在互连区域内运移,形成另一PIM源。
如例如图1至3所示,同轴连接器的示例性内触头1具有带有多个弹簧爪5的主体3,所述弹簧爪由主体3的环绕内导体孔7的部分形成,所述内导体孔7朝向内触头1的电缆端敞开。每个弹簧爪5设置有例如邻近弹簧爪5的远端定位的接触表面9,接触表面9的尺寸设计成接触与同轴连接器互连的同轴电缆的内导体11。
从接触表面9的周边到弹簧爪5的其余部分的过渡部13可以设置为弯曲表面。弯曲表面可以形成为包括圆弧部、倒角部、浮凸部(relief)等的形式。由此,接触表面5的周边可以设置成不带尖锐边缘或毛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689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激光发射装置和主振荡器功率放大器系统
- 下一篇:屏蔽连接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