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近红外线截止滤光片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67183.2 | 申请日: | 2013-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10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馆村满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5/28 | 分类号: | G02B5/28;G02B5/26;H01L27/1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胡烨;刘多益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线 截止 滤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近红外线截止滤光片,特别是涉及具备形成于基板上的电介质多层膜的近红外线截止滤光片。
背景技术
在数码照相机和数码摄像机等中使用CCD(电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图像传感器和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等(以下称为固体摄像元件)。这些固体摄像元件的光的灵敏度特性与人类的视觉灵敏度特性相比,对红外光具有较强的灵敏度。于是,在数码照相机和数码摄像机等中,利用近红外线截止滤光片进行光谱修正。
作为近红外线截止滤光片,例如使用含有Cu2+离子作为着色成分的氟磷酸类玻璃等近红外线吸收型的彩色玻璃滤光片。然而,单靠彩色玻璃滤光片无法充分地截止近红外区域的光,因此现在正在研究具有近红外区域的光的截止特性的电介质多层膜。
电介质多层膜通过在透明基板上交替层叠由高折射率的电介质(例如TiO2)构成的薄膜和由低折射率的电介质(例如SiO2)构成的薄膜而形成。采用这种电介质多层膜的近红外线滤光片利用多层膜的干涉效果来实现红外光的反射,从而抑制红外光的透射。
已知采用电介质多层膜的近红外线截止滤光片的光谱特性的入射角依赖性高。提出了一种近红外线截止滤光片,其中,关于近红外线截止滤光片的光谱特性,将从短波长侧的透射频带到长波长侧的反射频带的跃迁区域的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记作半值波长的情况下,入射角为0°的半值波长和入射角为25°的半值波长的位移量(变动量)小,入射角依赖性得到了缓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1835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近年来,由于数码照相机、手机、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薄壁化,这些电子设备中内置的摄像装置也进行着低型面化,光学透镜和近红外线截止滤光片和固体摄像元件彼此之间的间隔变得非常小。因此,固体摄像元件上有来自更宽的角度的光入射。
此外,作为固体摄像元件,越来越多地使用背面照射型CMOS传感器。背面照射型CMOS传感器的结构是透过彩色滤光片的光不经由配线层入射至光电二极管,入射的光量多,能进行灵敏度高的摄像。另一方面,因为不会因配线层导致光的损失,所以倾斜入射至光电二极管的光多。
如此,固体摄像元件存在光以比以往更大的角度入射的倾向,要求开发出具有能应对大入射角的光透射特性的近红外线截止滤光片。
本发明人考察了使用电介质多层膜的近红外线截止滤光片的光的入射角与光谱特性的关系,结果发现,入射角大到超过30°的情况下,在可见波长区域内会发生当入射角在30°以下时无法见到的透射率的局部下降。预计可见波长区域的透射率的局部下降会对摄像图像的色调造成不良影响。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近红外线截止滤光片虽然能抑制入射角从0°变化至25°时的半值波长的位移量,但根本未考虑到入射角增大时的可见波长区域的透射率的局部下降的发生。此外,半值波长的位移和可见波长区域的透射率的局部下降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表现出的影响更大,即便在入射角25°时能抑制入射角依赖性,在入射角超过25°时也不一定能同样地应对。
以往,关于使用电介质多层膜的近红外线截止滤光片的光的入射角与光谱特性的关系,认为抑制半值波长的位移量能抑制入射角依赖性。然而,如上所述,可见波长区域的透射率的局部下降会破坏透过近红外线截止滤光片的光的颜色的平衡,导致摄像图像的色调与外观有差异,这些现象在入射角非常大时显著地表现出来,以往完全没有考虑过。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抑制光相对于近红外线截止滤光片的入射角大时对摄像图像的影响的近红外线截止滤光片。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将以下的构成作为技术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硝子株式会社,未经旭硝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671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