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部件的声阻尼和/或隔音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65752.X | 申请日: | 2013-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01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B·舍恩泽勒;J·吉辛格;J·胡迪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汉高股份有限及两合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D1/26 | 分类号: | B05D1/26;A47L15/42;B05D3/06;B05D1/42;B05D3/02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祁丽;于辉 |
地址: | 德国杜***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部件 声阻 隔音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金属部件和/或塑料部件的声阻尼和/或隔音方法,其中,热塑性化合物通过在120‑300℃之间的熔化温度直接挤出而以限定形状施加到所述部件,其中,在加热之前,所述化合物以具有1.5‑5g/cm3的密度的颗粒的形式存在。
本发明涉及用于金属部件和/或塑料部件的声阻尼和/或隔音方法。
当前,在现代电器、设备和机器的制造中几乎全部采用特薄壁金属板 或塑料部件。机械运动部件、洗涤和漂洗操作或者运行中的电机不可避免 地使这些金属片或塑料部件振动,其振动往往在人耳听得见的范围内。这 些振动在整个机器、设备或电器中以结构噪声(structure-borne noise)的形式 传播,并且可以作为令人反感的噪声辐射到空中到达遥远的位置。为了减 少声音辐射和抑制结构噪声,因此在汽车构造或在家用电器的制造中给这 些金属片或塑料部件提供声阻尼涂料(sound-damping coating),即所谓的消 音涂料(anti-drumming coating)。
根据常规实践,挤出高比重填料和沥青的混合物以形成膜,然后将膜 冲压或切割得到适当的模制部件。这些膜随后被粘接到所述的金属板部件, 其中,可能仍然必须通过加热使它们适应金属板的形状。
根据EP 2407079 A2的教导,为了生产洗碗机,将预制沥青垫粘接到 至少一个部件上,通过施加即用型可流动的、反应性可固化的沥青混合物 到至少一个部件和/或预制沥青垫上,从而得到至少一个优选伸长的(特别是 线形或束形)的胶珠,胶珠至少部分地被至少一个未受到作用的区域所包 围,即没有反应性的沥青化合物,并在沥青混合物固化前将所述部件和沥 青压在一起。
虽然由于沥青膜的材料成本低,仍经常使用这些沥青膜,但是它们非 常易脆且容易从金属板上脱落,特别是在低温下。另外,常提出的增加弹 性体仅略有改善,这对于许多应用而言还是不够的。此外,金属板件具有 非常复杂的形状或者难以接近,将预制沥青部件应用至机器或车辆的金属 板件是根本不可能的。进一步的缺点是,在许多情况下,对于单台机器或 电器,必需多个冲压部件,这需要昂贵的仓储。
EP 0766714 A描述了基于已根据悬浮聚合方法制备的氯乙烯-乙酸乙 烯酯共聚物的增塑溶胶组合物。即使聚合物/软化剂的比率较低,这些增塑 溶胶组合物也具有低粘度,以使它们可用于无气喷雾,并且可以容易地胶 凝。所引用的文献还披露:基于所述的增塑溶胶的涂层显示出良好的噪声 阻尼效果。所述文献建议在包括轮舱的机动车辆的车身底板区域包括轮窝 使用这些增塑溶胶,用于结构噪声阻尼涂层以及腐蚀防护和抗磨损保护。
类似地,EP 702708 A描述了用于机动车辆的车身底板区域的金属板的 声阻尼涂层,所述涂层基于由5-60重量%的至少一种粉末状的苯乙烯共聚 物或甲基丙烯酸甲酯均聚物或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5-65重量%的软化 剂、0-40重量%的填料、2-40重量%的反应性添加剂以及任选的其他添加 剂组成的增塑溶胶。根据所引用的文献,其中描述的增塑溶胶制剂适于制 备金属板上的耐磨单层涂料,其可在注射成型过程中施加,特别是在机动 车辆的车身底板区域,用于降低由粒子冲击引起的噪声、腐蚀防护,并用 于实现耐磨涂层。
WO 91/05819描述了用于声阻尼和隔震的层合体或分层体的热塑性化 合物,尤其是用于机动车辆。所述热塑性组合物含有0.6-50%的氯化聚乙烯, 20-95%的填料和4-60%的与氯化聚乙烯相容的软化剂。据称,这些热塑性 组合物可被用作机动车辆、建筑、家用电器和工业机器的声阻尼和隔振的 层状材料。
从WO 2006/076958 A1中可知基于液体橡胶或弹性体和硫化剂的可挤 出的低粘度橡胶阻尼化合物,其含有少量的结构增强纤维填料;这些橡胶 阻尼化合物的特征在于:不存在先前惯用的固体橡胶,并且在应用时具有 非常低的粘度。这些类型的声学化合物可以通过全自动应用设施挤出,并 且优选在车辆制造的车身外壳生产时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汉高股份有限及两合公司,未经汉高股份有限及两合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657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