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摸传感器和射频识别设备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63774.2 | 申请日: | 2013-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906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马克·F·瓦伦丁;帕维尔·A·肖斯塔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谷歌技术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9/07 | 分类号: | G06K19/07;G06F3/0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陈依虹;周亚荣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触摸 传感器 射频 识别 设备 方法 | ||
描述触摸传感器和RFID设备。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设备包括布置为接近触摸板(125)的被动RFID模块(104)和被配置为从被动RFID模块(104)接收电信号的控制模块(102)。设备可被配置为基于电信号的特性确定被动RFID模块(104)是否已被RFID阅读器激活,或者在替代中,作为与触摸板(125)进行接触的结果,是否已表现出阻抗变化。设备还可被配置为,如果确定被动RFID模块(104)已被RFID阅读器激活,则在第一模式下操作,或者在替代中,如果确定,作为与触摸板(125)进行接触的结果,已激活被动RFID模块(104),则在第二模式下操作。此外,控制模块(102)可经由将被动RFID模块(104)连接到控制模块(102)的电线上的直接电激励,从被动RFID模块(104)读取或者向其写入。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射频识别(RFID)通信,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触摸传感器和RFID设备和方法。
背景技术
RFID逐渐被多种类型的装置使用。“RFID”指的是使用电磁场在一定距离(通常是短距离)处感应电流,允许装置与另一个装置通信的技术,而不需要装置相互接触。支持RFID的装置通常使用诸如近场通信(NFC)协议的标准化协议来通信。使用RFID技术的装置的示例是RFID标签。RFID标签没有它自己的电源,而是依靠通过附近的本身加电的RFID启用装置所感应产生的电流上的电力。加电的RFID启用装置通常称为“启动器”或“阅读器”,而未加电装置(例如RFID标签)通常称为“目标”。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
但是,要注意的是,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因此不应视为其范围的限制,因为本发明可以允许其它等效的实施例。例如,虽然将组件示出为逐个相接,但是应当理解,可以有很多中间组件,它们仍然允许组件电耦合。
图1A-1C示出根据本发明各种实施例的操作模式。
图2A和图2B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被动RFID模块的放置。
图3示出包含本发明实施例的各种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公开中,当两个或更多组件“电连接”时,将它们链接使得来自一个组件的电信号将到达另一个组件,即使可能存在这些信号可以通过的中间组件。此外,如同在电磁耦合中,对“电磁”的参考是为了意指“电感性”和“电容性”相互作用两者。
如同这里使用的,术语“触摸板”包括用户触摸的表面,不管有没有触摸板附件,以导致某些动作发生或者输进数据。触摸板的示例包括触摸屏。触摸板不必须具有像触摸屏那样的集成显示器。
如同这里使用的,术语“触摸板附件”表示具有足以被这里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检测的电特性的那些装置。触摸板附件的示例包括适当配置的手写笔或指示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设备包括被动RFID模块、触摸感测元件、RFID阅读器感测元件、以及控制器。被动RFID模块充当RFID目标以及触摸传感器或“按钮”两者。被动RFID模块经由电线电耦合到触摸感测元件,以及经由电线电耦合到RFID阅读器感测元件。触摸感测元件和RFID阅读器感测元件都电耦合到控制器。如果RFID阅读器与被动RFID模块互动,则被动RFID模块通过经由电线传输第一类型的信号来反应。RFID阅读器感测元件被配置为通过向控制器传输电信号,对这种第一类型的信号作出反应。如果人员的手指或触摸板附件靠近或触摸被动RFID模块,则被动RFID模块通过经由电线传输第二类型的信号来作出反应。触摸感测元件被配置为通过向控制器传输电信号,对这种第二类型的信号作出反应。如果控制器从RFID阅读器感测元件接收信号,则设备在第一模式下操作。如果控制器从触摸感测元件接收信号,则设备在第二模式下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谷歌技术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谷歌技术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637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