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稳定器用衬套、粘接用工具及粘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55746.6 | 申请日: | 2013-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552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黑田茂;大村修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G21/055 | 分类号: | B60G21/055;F16F1/36;F16F15/0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张雨;李婷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稳定 器用 衬套 用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到车辆用稳定器的棒上的稳定器用衬套、在将该衬套向棒上粘接的工序中使用的粘接用工具、及使用该粘接用工具的粘接方法,特别涉及提高衬套对于棒的粘接强度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中使用的稳定器是用来确保车辆的侧倾刚性的装置。图1是表示连结在车辆的悬架装置上的稳定器的结构的立体图。稳定器10例如具备棒20,该棒20具有扭力部21、臂部22及肩部23而呈大致コ字形状。
在稳定器10的棒20中,扭力部21经由橡胶制的衬套30(稳定器用衬套)安装在车体(图示略)上,臂部22的前端部经由稳定器连杆2连结在悬架装置1上(例如专利文献1)。衬套30通过托架40固定在车体上。在这样的稳定器10中,利用棒20的扭转反作用力使车辆的姿势稳定。另外,在悬架装置1的左右的车轴部1A上安装轮胎(图示略)。
衬套30例如如图2所示,具备外周部截面呈直线状的矩形部31和外周部截面呈圆弧形状的扇形部32。在衬套30的中央部形成有孔部30A,在孔部30A中插入稳定器10的棒20。孔部30A例如呈圆形。托架40例如如图2所示,具备截面呈U字形的U字形部41(凹部)、和从U字形部41的两端部朝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42。U字形部41例如以将衬套30的扇形部32的外周部及矩形部31的外周侧面部覆盖的方式收容衬套30,凸缘部42通过螺栓等连结机构52固定在例如板等车体侧固定部件51上。在此情况下,车体侧固定部件51配置成与从U字形部41的开口部露出的矩形部31的底部接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70315号公报。
作为衬套30,通常使用能够沿着棒的扭力部的轴向相对地移动的滑动衬套。但是,滑动衬套由于相对于棒的扭力部相对地移动,所以有可能与扭力部以外的零件干涉。此外,泥水有可能侵入到滑动衬套与棒的扭力部之间的间隙中。因此,有可能发生异响。此外,由于滑动衬套与扭力部的相对位置关系错位,所以车辆用稳定器的性能变得不稳定,有可能给操控稳定性、乘坐感受等带来不良影响等的问题。所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通过粘接剂将衬套固定到扭力部上的方案。
但是,在图2所示的衬套30的形状中,在向孔部30A插入的棒20的扭力部21的周向上,衬套30的体积不均匀。因此,当经由托架40将衬套30向车体侧固定部件51安装时,衬套30的孔部30A的粘接面(内周面)相对于棒20的外周面的面压有可能变得不均匀。结果,在衬套30中,在孔部30A的粘接面的低面压部,粘接力变得不充分,不能得到需要的粘接强度。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技术,在衬套向稳定器的棒的粘接中,通过实现衬套的孔部的粘接面处的面压的均匀化,能够得到需要的粘接强度。
本申请发明人关于衬套的孔部相对于稳定器的棒的粘接面(内周面)处的面压,如以下这样进行了研究。
以往,关于衬套和托架的尺寸关系,为了确保衬套的孔部的粘接面处的面压,在将托架的U字形部(凹部)与孔部的中心部彼此连结的方向(对应于车体的上下方向)上设有紧固余量,但在与将托架的凹部和孔部的中心部彼此连结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对应于车体的左右方向)上,为了确保衬套向托架的组装作业性而没有设有紧固余量。
例如在使用图3(A)、图3(B)所示的衬套30及托架40的情况下,关于图的上下方向(对应于车体的上下方向),在设托架40的U字形部41的开口部的左右方向长度为A、设托架40的U字形部41的内周面的从上端到下端的长度设定为B的情况下,将衬套30的左右方向长度设定为A,将衬套30的上下方向长度设定为(B+α),仅在上下方向上设置紧固余量α。另外,衬套30例如呈左右对称的形状,孔部30A的圆形例如与包括扇形部32的圆形是同心的。
在图4中表示对具有上述尺寸关系的情况下的衬套30的孔部30A的粘接面处的面压调查的结果。另外,图4的角度θ如图3(A)所示,是以孔部30A的上端位置为基准的顺时针方向的角度,0°和360°表示孔部30A的上端位置。例如根据图3(A)、图4可知,在孔部30A中,在角度θ为0°的部分(上端部)及180°的部分(下端部)处面压呈现最高值,在角度θ为约110°的部分(右斜下部)及约250°的部分(左斜下部)处面压呈现最低值,发生较大的面压差。例如在图4所示的现有技术例中,面压差为70%左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发条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发条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557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