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线器、导线器组件及线放电加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53882.1 | 申请日: | 2013-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362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发明(设计)人: | 坂口昌志;滨田育徳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沙迪克 |
主分类号: | B23H7/10 | 分类号: | B23H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张洋;臧建明 |
地址: | 日本神奈川县横滨***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线 组件 放电 加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放电加工装置,该线放电加工装置使形成于在一对导线器(wire guide)间移行的线电极与工件之间的加工间隙产生放电而对工件进行加工。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对移行的线电极进行引导的导线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放电加工中,线电极以规定的速度在一对导线器之间垂直地移行。上侧导线器及下侧导线器收容于各自的导线器组件(wire guide assembly)中。进而,朝向移行的线电极输送电力的接触件也收容于导线器组件中。放电加工中,介电液体(dielectric liquid)被导入到导线器组件中,且朝向工件喷射。介电液体也具有将导线器及接触件冷却的功能。
线放电加工装置包括自动穿线器(Automatic Wire Threader),该自动穿线器使线电极穿通到上侧导线器、开始孔及下侧导线器中,并由回收辊捕捉该线电极。开始孔为在放电加工前形成于工件中的1mm左右的孔。典型来说,线电极的直径为0.20mm,导线器具有φ0.21mm的引导孔。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可升降的导管的自动穿线器。插入到导管中的线电极利用向导管中供给的喷射流,而被引导至下侧导线器为止。典型的导管具有2mm的外径与1mm的内径。导管提高了自动穿线的成功率。
可供导管通过的“分割导件”已公开于专利文献1中。分割导件为被分割为一对导件的导线器。为了使导管通过,分割导件中的至少一个导件能够水平地移动。此种分割导件还公开于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及专利文献4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告平7-292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92818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506795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开2010-695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如果固定导件被固定于适当的区块(block)的底面,且可动导件可滑动地支撑于适当的区块的上表面,则如图17中所示,可动导件的位置可能会在高度方向上与固定导件偏离。此种位置偏离会对加工精度造成不理想的影响。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使加工精度提高的导线器、导线器组件及线放电加工装置。其他目的或本发明的优点将于后续说明中进行叙述。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形态,导线器(4)包含固定导件(60)及可动导件(80),所述可动导件(80)利用与固定导件的抵接而形成可供线电极(2)通过的孔,所述导线器(4)包括:
导件基底(30),具有固定着固定导件的第一水平的上表面(33)、及对可动导件进行引导的引导框(35),所述引导框(35)具有高度上与第一水平的上表面相等的第二水平的上表面(39);以及
突出构件(90),固定于可动导件且由引导框引导。
结果,可动导件相对于固定导件而得以正确地定位。
引导框包含至少一对平行的导轨,一对平行的导轨具有对突出构件进行引导的侧面。固定导件与可动导件包含树脂或陶瓷,导件基底与突出构件包含不锈钢材料。导件基底与突出构件的耐腐蚀性及加工性优异。固定导件与可动导件的绝缘性优异,可动导件在引导框的上表面良好地滑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形态,导线器组件包含所述导线器、及具有固定着固定导件的底面的导块,可动导件具有比固定导件小的厚度。
附图说明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线放电加工装置包括所述导线器组件、及可供线电极插入的导管,可动导件能够在可动导件抵接于固定导件的引导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退避位置为导管可通过可动导件与固定导件之间的位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线放电加工装置的图。
图2是表示上侧导线器组件的局部剖面图。
图3是从下方观察上侧导线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可动导件位于引导位置的导线器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从图4中的J-J线观察到的导线器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可动导件位于退避位置的导线器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可动导件已从导件基底离开的导线器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导件基底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突出构件的平面图。
图10是表示突出构件的左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嵌入于突出构件的引导构件的平面图。
图12是表示从图11中的G-G线观察到的引导构件的剖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沙迪克;,未经株式会社沙迪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5388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