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透导电材料有效
| 申请号: | 201380052525.3 | 申请日: | 2013-1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185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7 |
| 发明(设计)人: | 吉城武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制纸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6F3/04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张淑珍;王维玉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摸屏、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太阳能电池等使用的光透导电材料,特别是涉及适合采用投影型静电容量式的触摸屏使用的光透导电材料。
背景技术
在个人数字助理(PDA)、笔记本电脑、办公室自动化设备、医疗设备以及汽车导航系统等电子设备中,广泛应用这些以显示屏作为输入手段的触摸屏。
根据位置检出的方法,触摸屏分为光学式、超声波式、表面型静电容量式、投影型静电容量式、电阻膜式等。电阻膜式的触摸屏由光透导电材料和带有光透导电层的玻璃隔着间隔物相对设置,电流在光透导电材料中流动,带有光透导电层的玻璃上具有测量电压这样的构造。另一方面,静电容量式的触摸屏的基本构成为在基材上具有光透导电层的光透导电材料,特征为没有可动的部分,由于耐久性强、透射率高,适用于各种各样用途。进一步地,由于投影型静电容量式具有能够多点同时检出的优点,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
作为用于触摸屏的光透导电材料,一般使用在基材上具有由氧化铟锡(ITO)形成的光透导电层的材料。然而,由ITO形成的光透导电层存在以下问题:由于折光率大导致光的表面反射大,从而存在光透导电材料的总透光率低的问题;由于柔性低,从而存在光透导电材料弯曲时由ITO形成的光透导电层发生龟裂使光透导电材料的电阻值增高的问题。
作为替代在基材上形成由ITO形成的光透导电层的材料的光透导电材料,在基材上形成薄的催化剂层,在其上形成抗蚀图案后,通过镀敷法使金属层在抗蚀开口部层积,最后通过除去抗蚀层以及由抗蚀层保护的基底金属,由此使用半加成法形成金属图案的光透导电材料例如被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等公开。
另外,近年来也有人提议将使用银盐扩散转印法的照片感光材料作为导电性材料前体使用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和专利文献5等公开了以下技术:在基材上至少依次具有物理显影核层和卤化银乳剂层的导电性材料前体之上,使可溶性银盐形成剂和还原剂在碱溶液中反应,形成金属银图案。由该方式制作的图案不仅能再现均一的线宽,而且由于银在金属中导电性最高,与其他方式相比,能以更细的线宽获得高导电性。而且,由该方法得到的银图案比由ITO形成的光透导电层具有柔韧性高、折弯性强的优点。
利用了前述投影型静电容量式的触摸屏,将两张光透导电材料贴合(所述光透导电材料是将多个传感器元件在同一平面上进行图案化后的光透导电材料),由此制造触摸传感器。这样的触摸传感器中,如果只有多个传感器构成触摸传感器,仅传感器元件显眼,因此,在传感器元件以外的部分,有的进行配置与传感器元件不导通的假元件,然而,通常由于操作者凝视画面操作触摸屏,传感器元件和假元件之间的差别由人眼观看时,会存在记住这种不协调感(视认性高)的问题。特别是使用基材上具有金属图案的光透导电材料制作投影型静电容量式的触摸屏的情况下,传感器元件和假元件的视认性问题的出现尤其显著。
面对该问题,专利文献6中,由狭缝(带状的无金属图案的部分)分割网格状金属图案来设置传感器元件和假元件,而此时狭缝宽在20μm以上且在网格的最大尺寸以下,并且狭缝不通过网格的交点,由此期望降低视认性。然而,即使狭缝宽在20μm,传感器元件的轮廓也被视认,而且即使狭缝不通过网格的交点,视认性也不能充分降低。而且,一般使用投影型静电容量式的触摸屏,与基材在同一平面上的多个平行的光透电极为并列构造,在使用该方法制作触摸传感器的情况下,平行的光透电极之间存在短路问题。
此外,专利文献7中,由于直线性狭缝的视认性差,提议下功夫把狭缝不做成直线性的,然而对于视认性仍然不足。而且,使用该方法也不能解决前述的短路问题。专利文献8中,假元件由点形成使得传感器元件和假元件的总透光率一致,尽力使视认性变得等同。然而,由于金属图案与点的图案不同,无论如何凝视时都存在会记住眼睛捕捉到的该差异的不协调感的问题。而且,微小点与细线组合的金属图案中,由于金属图案形成时曝光的成晕现象等的影响,因而存在图像与设计值差异变大的情况,存在视认性变差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287994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287953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77350号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250169号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188655号
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344163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制纸株式会社;,未经三菱制纸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525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