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多路TDD系统的带宽指配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47181.7 | 申请日: | 2013-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0417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E.特罗杰;P-E.埃里克斯森;吕晨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5/14 | 分类号: | H04L5/1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徐予红;汤春龙 |
地址: | 瑞典斯*** | 国省代码: | 瑞典;S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出 收发器节点 实际需求 下游带宽 业务报告 指配 上游 下行链路业务 多载波通信 导线线路 动态带宽 上行链路 时分双工 网络终端 远程队列 指示提供 可操作 耦合到 多路 终接 带宽 调度 关联 | ||
本文描述了用于允许通过导线线路在双向时分双工TDD多载波通信中的动态带宽指配的收发器节点及其中的方法。收发器节点可操作以耦合到多个环路,其中,每个环路由相应网络终端NT终接。方法包括从与在多个环路上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业务相关联的本地和远程队列收集业务报告,并且基于收集的业务报告,为多个环路的每个环路分别确定对上游和下游带宽的实际需求。方法还包括基于对上游和下游带宽的确定的实际需求,导出上游/下游US/DS帧划分,并且将导出的US/DS帧划分的指示提供到NT。然后,根据导出的划分调度NT。
技术领域
本文中建议的解决方案涉及双向多路通信系统领域,其中,传送和接收信号在时间上是分隔的,即,使用时分双工(TDD)。
背景技术
在今天,诸如数字订户线路(xDSL)的铜传送链路技术提供接入宽带服务到全球2亿8600万订户。诸如对称DSL (ADSL)、ADSL2(+)、极高比特率DSL (VDSL)和VDLS2的不同代的DSL技术在1公里到8公里的范围内提供范围在每秒几Mb到最高每秒100 Mb的数据率。近来,由于宽带接入、家庭连网及诸如LTE S1/X2接口回程的4G移动网络回程,出现了在电话级铜线上对千兆比特速度的需要。
新的几代类似DSL的系统能够在50-200米的区域中在极短线路/环路上提供此容量。与用于遗留系统的大约30 MHz的更早最大带宽相比,此类环路提供100到200 MHz的带宽用于数据传送。不同于在频分双工方案(FDD)中在铜的不同频带中传送上行链路和下游数据的经典DSL系统,千兆比特DSL利用更硬件友好的时分双工(TDD),其中,上游和下游数据以时间共享方式利用整个铜谱 - 即,收发器在给定时间点传送或接收。
分别使用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及其逆变换IFFT进行调制和解调的块传送是今天通信系统中的主导调制方案。此调制方案经常称为多载波调制。多载波调制的两个最重要变型之一是使用复值的传送/接收信号的通带传送,这称为正交频分复用(OFDM)。OFDM例如在诸如LTE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第二个变型是使用实值的传送/接收信号的基带传送,这称为DMT。DMT例如在诸如使用例如铜缆的xDSL系统的有线通信系统中使用。
信号的同时传送和接收要求用于分隔两个信号的方案。时间的分隔也称为TDD,是用于低复杂性且因此低成本收发器实现的适合方法。成本能够保持低,例如,由于在使用TDD时,与在使用分频时相比,对回波消除的需要降低。TDD通信系统的示例例如包括通过任何类型的铜传送媒体的传送,如双绞线、CAT5等。TDD系统可用于提供各种服务的各种应用,如因特网接入和基站回程。通信可在以及正在不同变型中标准化,例如,G.fast和G.hn,但也可以不同的非标准化形式使用。
时分双工(TDD)是如ATM、GSM、LTE-TDD的电信系统中熟知的传送方案,以及不同特点的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和千兆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由此通过为在时间的非重叠时刻(即,时隙)中的上游和下游传送利用共同媒体,实现在线路终端(LT)与网络终端(NT)之间的双向传送。
在以前的几代数字订户线路(DSL)技术中,使用了频分双工(FDD),其中,铜线上的非重叠频带用于同时在上游和下游传送。此类结构通过设计减轻了近端串扰(NEXT)。为减轻远端串扰(FEXT),向量化可能用于达到接近信道容量。
近来,ITU-T中称为G.fast的新DSL标准的标准化已开始在物理层中利用TDD而不是FDD以降低系统复杂性并且由此降低成本。与FDD相反,如果在共同束带(binder)的导线上相反方向的同时传送发生,则TDD有NEXT问题。构建在时间上不重叠的帧以防止NEXT是成帧器的任务。FEXT可通过向量化消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未经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471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