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监测鸟的气体致晕的方法与监测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380046429.8 | 申请日: | 2013-09-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683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 发明(设计)人: | P·瑟林;M·林霍尔姆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科食品系统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2B3/00 | 分类号: | A22B3/00;A22B3/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0 | 代理人: | 浦彩华;武晨燕 |
| 地址: | 丹麦*** | 国省代码: | 丹麦;DK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目视检查 晕区 测量位置 监测单元 监测 测量 气体传感器 监测位置 监测系统 板条箱 地被 送出 摄像机 送入 移动 检查 | ||
一种用于监测鸟的气体致晕的方法,其中将鸟群送入并送出一个致晕区(1),并对该致晕区中的致晕气体的浓度进行监测和调整以获得最佳致晕。在该致晕区中的多个测量位置处测量气体浓度,并且使用目视检查单元(76)如摄像机在这些测量位置中的两个或更多测量位置处对这些鸟进行目视检查,该目视检查单元与这群鸟一起被移动进入该致晕区。这些鸟群有利地被放在多个板条箱(3)中。该目视检查单元可以是一个监测单元(71)的一部分,该监测单元还包括一个气体传感器(75),所述监测单元被用于在两个或更多监测位置处同时测量致晕气体浓度和对这些鸟进行检查。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监测鸟的气体致晕的方法,其中将鸟群送入并送出一个致晕区,并对该致晕区中的致晕气体的浓度进行测量和调节以获得最佳致晕,并且本发明涉及一种监测系统。
本申请人的在先专利申请EP 1405564 A1中披露了一种旨在用于禽类的气体致晕系统,其中在能力、每个群中的鸟的大小和数量以及鸟的身体状况方面对致晕进行优化,鸟的身体状况又取决于如温度、运输时间和在屠宰场中的等待时间等因素。这种优化是通过在鸟从致晕区出来时没有被适当致晕的情况下缩短或延长其穿过致晕区的输送时间和/或输送路线来实现的。
引入从EP 1405564 A1中获知的系统使得屠宰过程更高效,因为由于过度致晕而被过早杀死的鸟的数量被减到最小,并且还大大有助于鸟的幸福感。
然而优化动物幸福感的过程是一直在进行的,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允许甚至进一步在确保每只鸟以最低不适度被致晕方面对致晕过程进行优化的方法和系统。
这是通过以下一种方法来实现的,在该方法中,在致晕区中的多个测量位置处对气体浓度进行测量,在这些测量位置中的两个或更多个测量位置处对这些鸟进行目视检查,并且将一个目视检查单元与一群鸟一起移动到该致晕区中并用于对这个群中的鸟进行目视检查。为此目的可以使用一个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包括被适配成用于在该致晕区中的多个测量位置处对气体浓度进行测量的一个或多个气体传感器、以及被适配成用于在这些测量位置中的两个或更多测量位置处对鸟进行检查的一个或多个目视检查单元,其中这些目视检查单元中的一个或多个被适配成用于与一群鸟一起被移动到该致晕区中。
在致晕区中进行检查允许在鸟显示出与过重或过轻致晕相关的行为的情况下即时调整致晕条件,即气体浓度、输送速度和/或输送路径。与直至鸟离开致晕区都不系统地对鸟进行检查并因此调整是对应于穿过系统的行进时间而言被延迟的这些已知方法相比,这意味着暴露在非最佳致晕条件下的鸟的数量减少了。当致晕区包括一个致晕坑而在该致晕坑中通常不能提供检查窗以允许在具有最高气体浓度的层级处进行人工检查时,本发明是特别有利的。
此外,在致晕区中的两个或更多的地方进行检查与在同样的地方对气体浓度进行测量相结合,允许在确定致晕效果方面获得更高的准确性。以前,焦点主要是集中在最终结果上,即从致晕区中出来的鸟是否是失去知觉但仍活着的。现在,还可能在过程中对鸟的反应进行监测以发现鸟是否由于暴露于过快或过慢的致晕气体而感到不适。因此,对鸟的反应的检查结果与在致晕区中的许多地方对气体浓度的测量相结合可以被用于对致晕过程的进一步调整。
联合进行气体浓度的测量与鸟反应的检查的还一个优点是,可以通过简单存储这些数据来用文件记录致晕过程。这样有可能符合在全世界的国家中都实施的对动物幸福感的更严格的强制要求。举例来说,欧洲的法规规定,当使用二氧化碳来致晕禽类时,鸟在到达气体浓度为40%或更高的区之前必须是失去知觉的。可以通过在两个测量位置处进行目视检查来证明是遵守这些法规的,其中一个位置超过40%的极限,另一个位置是在其之下。
注意,测量位置的确定不必对应于致晕区中的特定层级或位置、而是可以在致晕条件被调整时进行调整。通过使用一个可移动的气体传感器和/或多个气体传感器,甚至有可能提供跨过致晕区范围的气体浓度地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科食品系统公司,未经林科食品系统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464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